来源:扬州网
记者:吴 娟
现藏美国耶鲁大学的1937年扬州汶河照片。
图为汶河填塞前到处积水的扬州南门街(1952年摄于南门街兄弟车行门前)
老扬州都知道,扬州城中曾流淌了一条近1400年的古老而美丽的河——汶河,如今其虽已消失,但仍让许多人难以忘怀。日前,扬州籍旅美华人陶先生委托在扬的亲友顾先生联系本报,提供了一张现藏于美国耶鲁大学的1937年的扬州汶河旧貌的照片。与此同时,顾先生也向本报提供了一张1952年汶河未填之前摄于扬州南门街兄弟车行门前积水情景的照片。
汶河是啥样?
老照片展现80年前的汶河旧貌
“这张1937年扬州汶河的照片是我现居美国的亲戚昨天在耶鲁大学无意中查找到并翻拍的。照片上显示,流淌在两侧民居建筑中的汶河河道比较窄,河水也不是很清澈且较浅,远处的文昌阁则清晰可辨。照片来自耶鲁大学神学院 Day Missions图书馆。摄影师欧内斯特·福斯特(Ernest Forster)是美国的传教士,他曾在扬州美汉学校任教,亲眼目睹并记录了日本军队南京大屠杀的历史事件。还有张摄于1952年的老照片,是我自己珍藏的。从照片中可以清楚看到四五个行人正行走在积水漫过脚踝的街上。”顾先生说道。南门街是紧靠汶河的一条街,当时的汶河在解放前基本已堵塞,原有的城河排水功能基本丧失,雨水加上沿街居民排出的生活废水使得南门街的低洼处常年积水,臭气熏天。
说起扬州汶河的源起,需追至隋唐时期。隋唐时,古运河经扬州城南下入江,当时的河道较宽,漕运的船只都从这里经过,民间称其为“市河”或“官河”。北宋天禧二年(1018),扬州城东黄金坝至宝塔湾运河开通,官河的航运功能逐渐消退,河道变得狭窄,官河也渐渐演变成了一条内城河。明清时期,这条内城河被人们称作“汶河”。其时的汶河,河道虽窄,但游船尚可划入瘦西湖。到了上世纪40年代,“汶河”大部分已被瓦砾、垃圾填塞,成了蚊蝇肆虐、鼠患成灾的一条臭水沟。
为何填汶河?
是当时环境卫生整治的需要
汶河的具体填塞时间是在1952年的9月和10月份。1952年,抗美援朝战争已进入了对峙阶段。1952年1月,美军不顾国际公法,秘密对中国人民志愿军实施了细菌战,在我防区撒布带有传染病菌的昆虫、杂物,企图以此制造疫区,残害和削弱我军力量。为防止敌人的细菌战,确保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扬州市人民政府实施疏浚小秦淮河和填塞汶河等环境卫生工程。据《1952年扬州市人民政府建设科年度工作总结》中所述:汶河久经淤塞不通,成为倾倒垃圾和蚊虫繁殖的场所。在九、十月份中,结合清除垃圾整浚城河,将汶河全部填塞整平,共填土陆万玖仟公方,形成光整大道,今后可作铺筑路面的基础。
据时任扬州市建设科副科长的朱懋伟回忆,在工程实施前,当时的扬州市长杨祖彤领着他以及建设科的同志沿汶河反复查勘,对工程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认证,提出方案。
填塞后留下啥?
文昌阁、文津桥得以完整保留
“明清时期汶河与小秦淮上有不少桥,比如开明桥、文津桥、通泗桥、太平桥、星桥等。”朱懋伟回忆道。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对当时汶河上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文昌阁和建于明弘治年间的文津桥是保留还是拆除,相关部门都有过不同意见。“最后,市建设科根据汶河地形地貌的情况,决定将文昌阁底层基础部分和文津桥用砖墙围砌后填埋,将底层与二、三层加固整修后作为扬州地标性建筑供游人观瞻。在整修加固时,特在二层地面上留有入孔门,经入孔门可下到文昌阁的一层和文津桥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下去查看过,文昌阁底层和文津桥保存完好。”朱懋伟说道。
一条流淌了1400年的河,终因时代变迁而逝去。如今只有“汶河”这个路名仍在提醒着世人,昔日里这条河曾承载、见证过扬州城的辉煌与衰退。河水虽已消逝在历史的云烟深处,但令我们感到庆幸的是,如今保存完好的当年汶河上的建筑——文昌阁,作为扬州市的地标建筑之一仍然容光焕发地述说着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扬州城的昨天和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