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地接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德国旅游动态] 德国古城特里尔

    发表于2014-3-17 08:00:59
[复制链接]
德国的世界文自然遗产

第一次看到“特里尔。这个地名,是在高中的世界历史教科书上。在当时,只知道特里尔是伟大导师马克思的故乡。
大学时代攻读日耳曼学,了解到特里尔是摩泽尔河畔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直到此次整理“德国遗产”之后,才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原来,除了马克思的故乡和德国最占老的城市之外,特里尔还能给我们讲述很多很多……

新州的古城特里尔位于德国西南部联邦州莱茵兰一普法尔茨(以下简称莱普州)境内。与德意志联邦其他州相比,莱普州的历史并不很长。它成立于1946年,但在许多德国人心目中,该州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提起德国,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巴伐利亚的啤酒;而提起莱普州,世界各国的游客则对这里的葡萄琼浆赞不绝口。除了拥有享有盛誉的葡萄酒之外,莱普州还是德国与西欧、南欧各国经贸合作往来的中转站,如今它已经成为德国四大经济强州之一。
莱普州地区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而也造就了这里绵远流长的历虫与文化。从罗马帝国一直到德意志帝国时期,这里曾经是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除了特里尔古城之外,美因茨、科布伦茨和凯撒斯劳滕等都是举世闻名的历史名城。此外,古登堡发明活字印刷术,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以及共产主义思想的奠基人卡尔·马克思也可以为莱普州的历史增添不朽的篇章。而在未来的历史教科书中,诞生在莱普州路德维希港的“统一总理”赫尔穆特·科尔也将会占有一席之地的。
作为莱普州地区历史与文化的代表,特里尔可谓名副其实的“老大哥”。在该市的一所名为为“红房子”的牌匾上,竟赫然刻蒋“比罗马城早1300年”的字样。看来,特里尔不仅是德国城市中的老祖宗,还想当个“世界之最”呢!但无论怎样,特里尔“倚老卖老”还是有其根据的。

大约在公元前400年,这里叫做特来弗里,曾是凯尔特人的聚居地。公元前50年,恺撒率领罗马大军荡平了莱茵河左岸的高卢地区,罗马人便于公元前15年设计建造了城镇。特里尔作为当时的军事要塞是南通罗马,北抵科隆、西至里昂、梅斯的必经之‘路,也是罗马人、凯尔特人以及后来的法兰克人、日耳曼人争夺的目标。后来到了公元117年,特里尔成了贝尔青卡省的首府,罗马帝国派驻于此的几任执政官在特里尔城四周修筑起6500米长的域墙,并构筑碉堡和城防工事,巩固了该城军事重镇的地位。随着罗马帝国走向鼎盛,特里尔也迎来丁辉煌的时期。公元2-4世纪的200多年间,特里尔在君士坦丁大帝及其后继者君士坦丁二世、瓦伦提尼安和格拉提安的三个朝代中,几经大兴土木,修建了许多古罗马风格的建筑——露天剧场、公共浴场、马戏院、皇宫和教堂等,特里尔当之无愧地成为当时欧洲的文化之都。
德国古城特里尔.jpg
可惜,“罗马盛世”并未维持多久。公元5世纪,特里尔城的铜墙铁壁终于再难于抵御强悍的日耳曼人的进攻,罗马军队战败之后只能听任侵略者的烧杀抢掠。特里尔从此失去了国际大都会的美誉,并在随后的岁月中饱受磨难。无论是日耳曼人、法兰克人还是诺曼人,他们来特里尔的目的似乎都只是为了无休止地破坏和抢劫,也不再有哪朝哪代的君主会关注这座古城的改建和修复。直到14世纪时,地区主教巴德文·冯·卢森堡宣布特里尔为独立城邦,并新建和整修了城内的教堂建筑。但好景不常,路德维希十四世时期的战争又使特里尔遭受重创,教堂、城堡和罗马时代的桥梁在战火中化为废墟。18世纪初时的特里尔城内仅有3000居民,到了19世纪时一些居民才逐渐迁入老城区,但整座城市已是死气沉沉的了。
进入20世纪后,德国人的穷兵黩武最终使自己吞下了战争失败后的苦果。特别是二战后期盟军的反攻,使得特里尔城内近一半的建筑被炮弹炸毁。


尽管如此.特里尔还是保存下了大地的历史遗迹。除此而外,人们在沉积了上千年的废墟焦土之下还挖掘出土了一大批文物。于是乎,特里尔城自然成为德国的历史博物馆,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于1986年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北方的罗马著名拉丁诗人奥索尼乌斯(约310-约395)在他的长诗(奠萨拉)中把特里尔赞誉为“第二十罗马”和“北方的明珠”,德国人也为拥有这样一座保存古罗马建筑最多的城市而感到自豪。进入特里尔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恐怕要算是静静流淌的摩泽尔河和横架在河上的罗马桥。这座建于公元45年的“老桥”,在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之后,几经修复,至今仍依稀可辨当年罗马工匠们的精巧构思和艺术造诣。它也是从西面进入特里尔城的主要通道。特里尔城内的主要街道呈非对称的“十”字架状分布,名胜古迹也是星罗棋布。好在城市规模不大,即便是走马观花也可将主要景致尽收眼底。但与其像一般游客那样探古揽胜,倒不如让我们设想一番:如果时光倒流2000年,那么我们作为第一批入城的罗马人,会怎样去兴建特里尔这座古城呢?在穿越时空隧道之后,我们便“成了”耀武扬威的罗马士兵。经历了一番战火的洗礼之后,士兵们也都该放松一下了。
于是乎,人们便在罗马桥边修建丁“巴巴拉”公共浴场。罗马人爱洗澡可谓举世闻名,因为他们在欧洲各地“遗留”下的浴场浴池甚至比剧场、会堂还要多。“巴巴拉”浴场的规模很大,现在可见的仅是它的2/3,另外1/3的建筑至今还埋在土里。除了围墙、浴池和更衣室外,还有休息厅、食品储藏室和寝室。由此可见,罗马人把洗澡当成一件大事来抓,井把它视为休闲享乐的首选项目。与“巴巴拉”浴场相对应的是位于城东的皇家浴池。可惜这座曾经一定是气派不凡的宫廷澡堂如今已面目全非,后人只能从这里的出土文物中领略一下当时王富贵族的奢华生活。不过,从地下挖掘后的建筑构造显示,皇亲国戚们很乐于洗温泉浴,而且这里的冷热水管的位置和上下通道的安排都很科学。人们断定,当时的锅炉房实际上就是一口青铜大锅,只可惜这口锅与其他浴盆都已不复存在。但古罗马人对给排水工程的研究成果也真是叹为观止了。
冼尽风尘之后,我们该去做些什么呢?古罗马人爱看戏是众人皆知的,于是我们从皇家浴场往东步行几百米便到了位于佩特里斯山坡上的安菲剧场。这座建于公元100年的古罗马剧场依山势而立,东西两侧分别是舞台和观众席。聪明的工匠和设计师借助山坡修建的座席高矮上下、错落有致、浑然天成,只是底部的舞台是人工挖土再填平,但也颇具神韵。观众席按照当时贵族和平民的等级贵贱也有三六九等之分,但由于整个剧场除舞台背景墙和入口处是石砌的之外,韩他都是碎石沙土建造,如今已无法辨认。公元2世纪时,安菲剧场就变成丁城防工事的入口,而中世纪过后彻底沦落为乱石岗子。直到19世纪时,人们才又把它当作了采石场和葡萄园。回首古罗马戏剧艺术的辉煌,慨叹今日安菲剧场的破败,历史遗留给人类的是太少太少了,但人类遗忘的却又太多太多了。
看戏之后,我们继续漫步特里尔街头。在一处停放有几十辆“奔驰”、”宝马”和“丰田”的建筑物前驻足仰望,一座古罗马式的大会堂便映入眼帘。无论电影电视,还是历史书籍都告诉我们,古罗马时代的公民大会可谓人类最早的民主产物之一了。这座建于公元350年康斯坦丁大帝时期的大会堂总长78米.宽数十米不等.高选30米,用“宏伟壮观”四个字来形容是再贴切不过了。其半圆形后殿是仿罗马万神殿而建,内部空间奇大无比,是迄今保存最好的罗马式议会厅。大会堂最初是红墙灰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再配上大理石地面,真可谓“五星级”豪华会议中心。而饱经沧海桑田的变化之后,如今只剩下灰墙沙地和隐约可见的后人装修过的痕迹。如此看来,在文物保护方面,过分地矫揉粉饰并希冀以假乱真与听凭日晒雨淋并渴望保持原貌都是不可取的。也或许时间本来就是集创作与破坏于一身,而人类的“旧的不要去,新的不断来”的梦想也只能是个梦想罢了。
走出大会堂,却没见大广场。只是行不多久,我们叉会看到一个路标——“波塔尼加广场”。原来这里的广场也不过是块空地,空地旁有一座名为“波塔尼加”的城堡,也是特里尔城最著名的古迹之一。所谓“波塔尼加”在拉丁语中意为“黑门”,据说是因建筑用料中的黑色沙石而得名。“黑门'’建于公元2世纪,是罗马人为抵御日耳曼人进攻而修筑的。这庞然大物长36米,宽21米半,高30米,由两座半圆形城门和上面的双层“碉堡”构成。

早年间,沙石块是用粗重的铁钩和铁条连接,后米在一次全民皆兵的运动中,百姓为了铸造兵器把铁家伙们挖了出来,再用石灰填补,形成了如今这番模样。可到了11世纪,“黑门”结束了城门生涯,变成了西蒙修道院。原来,那时有位米自叙利亚的修道士西蒙与本地主教波渡一同去圣城耶路撒冷游历归来,便住进了“黑门”中一斗宅修行,直至得道升天。1041年,主教波波为纪念这位挚友,特设立西蒙基金会,并把“黑门”改建成教堂。于是,人们用泥土把城门洞填充加固,又在门前修筑台阶,把双层“碉堡”改为教堂——下面一层是教区礼拜堂,上面一层是西蒙基金会成员的祈祷室。在随后的几百年间,人们又对其反复修缮,于东侧增建唱诗班练声室,于西侧加高一层并封盖了厚厚的屋顶。原先在“黑门”中保存的大地基督教壁画和油画,现已大部分收藏在位于“黑门”西侧的特里尔物馆内。

1803年,拿破仑一世横扫欧洲之时,途经特里尔,下令拆毁所有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黑门”也难逃此劫,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宗教的圣地“罗马人的游戏”结隶之后,让我们再进入特里尔的教堂区邀游一番。除了大量的古罗马遗迹老外,特里尔城内著名的教堂区堪称欧洲宗教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德国境内最古老和最集中的教堂建筑群。早在1600年前,这里就举行过盛大的宗教仪式。整个教堂区则体现丁2000年来欧罗巴文化与宗教的紧密联系,置身其间,宛如进入了一座教堂博物馆。始建于公元4世纪的教堂区是由两座连接在一起的圣彼得大教堂和圣母玛利亚教堂组成。当时的统治者康斯坦丁大帝将基督教定为国教,大兴土木,建造了宏伟的教堂以显示罗马统治者的威严。罗马人战败后,特里尔本地主教实际上成了地区的领袖,使得特里尔的教堂文化得以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公元I0-12世纪的几任主教艾伯特、波波、艾尔哈德和乌多更是把这一带的教堂修建得如同宫殿一般,而饱受战争之苦的黎民百姓也宁愿花钱供奉天上的神灵,乞求上帝来保佑他们免进人间之苦。就拿圣彼得教堂来说,它从最初的单一的礼拜堂发展成为集钟搂、祈祷室、唱诗班排演厅、神职人员的“公寓”和墓区殡葬室于一身的综合性宗教场所。可以说,从婴儿诞生受洗礼一直到人死后的亡灵超度,中世纪人的生活很大部分是在教堂里度过的。整个圣彼得教堂如同一座城中之城,其西侧的入口处则完全是城门式建筑。由于年代久远,再加之反复修整,圣彼得教堂的建筑风格十分复杂,有古罗马时代的围墙.有中世纪时朗的城堡,有巴洛克风恪的屋顶厢堂,甚至还有19世纪建造的尖塔.就内部装饰而言,圣伎得教堂倒有一蝗与众不同的地方。例如:有耶稣与圣母玛利亚、彼得在一起的雕像,还有一个构思奇特的室内壁棺,其中有红衣主教依弗(卒于1142年)的塑像,早期文艺复兴的壁画以及生活于16-17世纪特里尔本地的大雕塑家汉斯-R-霍夫曼的成名作——为门特里希主教墓而创作的神坛组雕。此外,圣彼得大教堂还保留着_许多价值连城的宗教器皿、山本藏经经和金银珠宝,但从文化的角度来说,圣彼得大敦堂本身就是件无价之宝了。

与圣彼得夫教堂相比,它的邻居圣母玛利亚天主教堂则更为出。这座在原先“二合一”教堂区基础上于1235年兴建的教堂是德国最古老的哥特式建筑之一,并将哥特式建筑的精髓融入整体的构思当中,是哥特式建筑中登峰造极之怍。圣母玛利亚天主教堂的地基像一朵12片花瓣的玫瑰,既象征了圣母玛利亚的美丽纯洁,也代表了耶稣的12个门徒。而在此地基上修建的教堂主体建筑更是匠心独具,精妙绝伦。且不说其中错落有致的游廊和厅堂,更不必说随处可见的极具宗教色彩的五彩玻璃窗和惟妙惟肖的壁画,单是那幅讲述圣母玛利亚领受天使向她传递上帝的旨意,告知她将由“圣灵”感孕而生耶稣的故事的天顶画就足以让人喷啧称叹了。这幅天堂圣景中的人物多达30余个,个个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再配上云雾缭绕,异彩纷呈的背景,简直就是对于“天上人间”的最完美的诠释。二战期间,圣母堂被炮弹炸得七零八落。战争结束后,特里尔人竭尽全力整修这座曾引以为自豪的建筑,使得它基本恢复了原貌。如今的圣母堂除-保留一部分作为宗教场所之外,大多殿堂已经布置成为文物展览馆。除了教堂区之外,特里尔城内的教堂和修道院可谓比比皆是,诸如圣安东尼天主堂、奥古斯丁修道院(现为市政厅)、圣马提亚教堂,等等。

与这些教堂相比,此地的王宫和官邸就显得微不足道了。也许更多的游客倒愿意去布吕肯街10号的那幢普通的公寓楼去看一看卡尔·马克思的出生地或是宁愿在美丽的摩泽河畔小憩,喝上几杯当地香醇的葡萄酒。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合作伙伴:

手机版|小黑屋|华人驿站全球地接联盟 ( 陕ICP备16004167号-3 )

地址: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88号楼2
电话同微信:17762283762; 邮箱:huarenyizhan@qq.com

版权所有: 西安华人驿站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GMT+8, 2025-2-5 16:43 , Processed in 0.186368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