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包车地接

埃及包车地接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发新帖

[埃及旅游注意事项/埃及旅游须知] 埃及尼罗河苏伊士运河游记

不仅是尼罗河的赠礼我们到伊斯梅里亚去,原意是去看苏伊士运河的。

清晨,我们从开罗出发,汽车径直向东,穿行在埃及东部沙漠的公路上。在中国,大河两岸一般都是沃野千里,阡陌纵横,因此我没想到,为了看看这条举世闻名的运河,汽车竟一直在浩瀚的沙漠里奔波。三小时过去了,忽然最色一变(在埃及经常有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换),出现了整洁而精致的伊斯梅里亚城,有小树林,绿草坪和小巧的楼房,安逸而恬静。穿过市区,就看见了蓝澄澄、亮闪闪的水流,那便是苏伊士了。我们下了车,趴在运河边的水泥堤岸上观赏运河风光.远处有几艘巨轮向我们驶来,渐渐由小变大,近处的一艘几乎就在眼前缓缓行进。看不见船头激起浪花,只见庞大的船体在平静的水面上滑动。一艘英国货轮过去后,一艘法国油轮开过来了。从国旗上看,后面是苏联的,还有挪威的……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船只数量虽然随着世界经济的升降而不断变化,但对埃及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在运河的收入每年达25亿美元左右。我们所见的这一段河面并不宽阔,一百多米的对岸便是经历了几次战争而闻名的西奈。从河西看河东,只见河堤象是一条弯弯曲曲的灰色带子。静子外面又是一片广袤的沙漠,不过那已不是非洲的沙漠,而是亚洲的沙漠了。
苏伊士运河.jpg

我关注过埃以战争,还读过一些描写这几次战争的书籍,因此急于想看看西奈这片已为埃及收复的亚洲领土。过去要坐渡船到彼岸,现在可以坐汽车——穿过深入运河水面以下10公尺的一条隧道,几分钟便可达蓟东岸。隧道是现代化的,宽敞、明亮、通风良好,可并排走4辆车。隧道设计的流量为平均每天2千辆车,现在实际每天只有四,五百辆,潜力还很大。它是连接非洲和亚洲的一座水下桥梁。1869年,法国人开凿苏伊士运河,切断了亚、非的陆上联结,沟通了大西洋-地中海-红海-印度洋;一百多年后,埃及人又将亚、非两大洲从水底联结起来了。我们坐在车里,想象着头顶上的水流滚滚,随着徐徐上升的隧道驶向东岸。靠近出口时,首先看见水面上的轮船桅杆,然后才逐渐看到船身。我益感人类的创造力真是无穷的。

出了隧道,便是西奈了。极目四望,遍地黄沙,但是我却了无荒凉之感,也许这是因为我回想起埃及军队在1973年十月战争中的英勇战斗吧。整整10年过去了。时过境迁,但当年鏖战的痕迹仍触目可见。断裂了的铁丝网东一截,西一段,散乱狼藉,河岸边垒起的一排排沙袋都已松散,残缺,一个个张着破裂的大口。当年将这些沙袋紧紧捆绑起来的铁丝早已无力地松开,横七竖八地支楞着。坦克上脱落下来的履带,散落在沙地里。还有装甲车的残骸,千疮百孔的车身倾斜瘫塌了,扭曲的炮筒绝望地指向天空。所有金属的光泽已为锈斑层层覆盏,使这里的一切呈现出一付阴沉沉的可怜相。这就是曾经被以色列吹嘘为不可战胜的巴列夫防线。
回复
 楼主| 北极星 |


战争爆发时,我曾经每天抢着看报,注视西奈战事的进展。想不到10年后,我能亲临这个历尽沧桑的战场。我踩着轧砾的砂石细细观察,这条巴列夫防线是紧贴着运河东岸而筑的。以色列人用大量沙袋和钢筋、水泥等材料,花了6年时间,聚沙成垒,筑起一堵高达18米的庞大沙墙,它与陡峭的水泥河岸连成一体,成为阻止埃军进入西奈的一大障碍。沿防线还有35个要塞,周围筑有坚固的工事,布有地雷场。由于炮弹打进沙堆就失去了威力,因此这条用沙垒起的防线很难攻破。据说一个埃及中尉想出了一条妙计:用高压水龙,击穿沙袋,打开通路。这个办法果然灵验,水到沙溃,无可收拾。然后,成千成万的埃及战士乘坐橡皮艇越过了苏伊士运河,高喊着“收复失地”的口号,冲杀过去……当然,实际的战斗比我笔写的要残酷艰苦得多,也更为激动人心。此刻,我们在巴列夫防线的废墟上信步漫行,当年的熊熊战火和漫天征尘似乎又历历在目,枪炮声,坦克的隆隆声、战士的冲杀声仿佛又在耳际回响。正当我沉思默想间,迎面走来两个荷枪的埃及士兵,微笑着向我们举手致意——嗬,多么气宇轩昂!他们显然为自己能在西奈这块国土上巡逻而感到自豪。

离开西奈,我们在伊斯梅里亚的小树林里匆匆野餐后,‘便赶路返回开罗。于是,沙漠,又是沙漠,在我的眼前展开。回想起来,我们这趟旅行,差不多有7个小时走在沙漠里,而真正参观运河的时间还不到1小时,结果沙漠给我留下的印象要深刻得多。也许运河和西奈的见闻使我激动,心情格外好。我一路上兴致勃勃地观赏车窗外的沙漠景色。在人们笔下,沙漠通常是单调的.混沌的,甚至是可怖的。但是埃及东部沙漠给我的印象却并非如此。这天,晴空万里,阳光灿烂,沙地一片金碧辉煌。起伏的沙丘逶迤不绝,被和风吹拂后,留下一道道柔和的线条,仿佛层层涌起而又凝固了的金色波浪,衬着湛蓝色的天空,使人感到天地格外宽广和纯净。

但是,在沙漠里旅行过的人告诉我们,埃及的沙漠绝不都是那么美妙的。尤其在上埃及地区的撒哈拉沙漠边缘和利比亚沙漠(埃及人称之为西部沙漠),更是严酷可怕。那里终年或数年没雨。即使偶然有雨,不等雨水落地,就被干燥的空气吸收了。沙地吸热和放热非常快,因此昼夜温差极大。白天气温高达摄氏55度左右,而夜间却能降到零度。岩石因此迅速膨胀又迅速收缩,以至质地变得松脆而易于崩裂。在沙漠旅行,夜间常常会听见岩石崩裂的古怪声响,使人毛骨悚然。还有可怕的沙暴。那是强烈的飓风把整座沙丘和沙山卷上千米高空,又轰然落下,瞬息之间可以将那里的人畜,以至整个商队活埋。由于炎热和干旱缺水,沙漠之路通常是由水井连接起来的。离开了水井,人们休想穿越沙漠。但是从上一个井站跋涉到下一个井站并非易事,即使找到了水井,由于地下水位极低,井水往往深达数十丈,如无提水工具,人们也只能望水兴叹,最后仍然渴死在井边。据说过去在沙漠井站周围经常可见人畜的尸体和累累白骨。现在人们接受了血的教训,到沙漠旅行都得携带几十米、上百米的尼龙绳索和足够的汲水器具。
回复 支持 反对
 楼主| 北极星 |
沙漠覆盖了全埃及面积的96%,其中大部分沙漠因为极度干燥而渺无人烟,甚至游牧民也很少见。打开埃及地图,你可以看到北部的三角洲就象一只风筝,而尼罗河谷象风筝尾巴上拖着的一条细绳。距离尼罗河两岸约3至25公里处便是茫茫黄沙了。对埃及来说,全国4,500万人都拥挤在这片仅占全国面积4%的尼罗河谷里,这确实是一个严重同题。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土地和农产品都日趋紧张。因此改造沙漠,变沙漠为良田便成为埃及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千百年来,埃及人民与严酷的环境,与沙漠的斗争从未间断过。

水,是沙漠获得生命的源泉。埃及的沙漠一旦得到灌溉,便会变得生机勃勃,毫不吝啬地向人们提供优质的棉花、葡萄、椰枣、棕榈、无花果以及各种蔬菜和谷物,这就形成了沙漠中的绿洲。早在第一王朝时期,埃及人就懂得利用每年7月尼罗河水的泛滥来灌溉沙地和改良土壤,并逐渐懂得建立水利网,开凿新水渠和扩大耕地面积。在公元前2133年开始的中王朝,埃及已在尼罗河流域兴修了大规模的灌溉工程,挖掘了蓄水湖,开凿了连接蓄水湖与尼罗河的运河,从而改良了大片大片的沼泽和沙地。后来,埃及人又进一步提出了在尼罗河上建造水坝的大胆设想。1902年,在阿斯旺附近的尼罗河上就修过一座水坝,拦蓄了夏季的洪水,然后在枯水时节放水浇地,使附近农田可收获两季或三季。但是这个坝很小,作用有限,后来该坝又两度加高,但仍蓄水不多,又不能用于发电。直到1958年,纳赛尔总统在苏联的援助下,兴修了规模宏大的阿斯旺高坝。它在1970年竣工。坝高110米,长5公里,坝身后面形成了一个长500公里、宽6公里的人工湖(即纳赛尔湖),它可以蓄水1,300亿立方,灌溉90万公顷的新农田,年发电量达100亿千瓦/小时,在埃及经济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今天埃及人民又如何与沙漠作斗争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特地去拜访了开罗的沙漠研究所。接待我们的副所长是一位精明强干的中年人,毕业于开罗大学。他从事沙漠研究已有20多年,曾到过利比亚、毛里塔尼亚和马里,考察和研究改造沙漠的问题。他谈起埃及在治理沙漠方面遇到的种种困难,首先是资金,还有技术。自然界对埃及是异常苛刻的。本来在沙漠地区利用地下水比较经济合理,但是埃及沙漠的大部分地下水是咸的。因此需要深挖,还要净化。这一切耗资巨大,技术又很复杂。但是从他坚定的语调中,我们感到他是充满信心的。他讲到埃及政府制定了向沙漠进军的规划。规划之一是深挖一条长渠以防止北部雨水流入地中海;另外是到2000年建立起人工喷灌网,在西部沙漠建设一条绿化带。同时在沙地上种植耐旱作物,比、大麦,牧草、橄榄和无花果等等。当然,人工喷灌成本昂贵,面积也有限,现在仅有几个试点都是依靠美国和联合国的援助才搞起来的,除了这些措施外,埃及政府还在沙漠地区开始修建居民点和工厂企业,以较高的福利待遇吸引人民移居沙漠,开垦沙漠,建设新的生话。

我们饶有兴致地参观了斋月城。这个市镇虽不大,但商店和生活设施相当齐全。商店里的货架堆得满满的。而最引入注目的是色彩缤纷的服装店,在大玻璃窗后面,一个个微笑着的模特儿,就象是来到单调的沙漠里的漂亮使者!当然这里也少不了有个清真寺,小巧而别致。寺旁有一所幼儿园——沙漠里的小乐园I衣着鲜艳,活泼美丽的孩子们和年轻的幼儿园老师兴高采烈地接待了我们这几个不速之客。孩子们拥挤在门口,忽闪着惊讶的大眼睛望着我们。一会儿,他们欢叫起来,刚从工厂下班的妈妈们来接孩子了。就象刚学会飞翔的小鸟,孩子们全都扑腾到年轻妈妈的怀里!

如果说,我在西奈沙漠看到的是破坏,是战争废墟,那么在这里看到的是建设,是新的生活。我们的汽车又在沙漠里奔驰了。时而又闪过白濛濛的雨雾、轻幔和绿油油的树丛、禾苗。我已不再怀疑它们。相反,我坚信,总有一天这里雨雾轻幔会连成一片,浇灌出沙漠里的新天地。而那些斋月城幼儿园的小鸟将是新天地的主人。是啊,埃及绝对不仅仅是尼罗河的赠礼……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合作伙伴:

手机版|小黑屋|华人驿站全球地接联盟 华人驿站 ( 陕ICP备16004167号-3 )   版权所有;西安华人驿站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88号楼2; 电话:17762283762; 邮箱:huarenyizhan@qq.com

GMT+8, 2024-11-21 14:24 , Processed in 0.097338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