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旅游包车

北京旅游包车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发新帖

[北京旅游包车动态] 文化之窗丨研学旅行,没完全热起来,就先浇了一盆冷水?

来源:大众日报
这个暑假,研学旅行肉眼可见地热度飙升。博物馆、高校、历史人文景区里,随处可见的学生团将这个近几年走红的概念彻底普及,而且不断刷新大众对研学团的认知。研学,不光可以在熟悉的场合,有些研学,直接研到互联网公司的工位上。

研学旅行,顾名思义,旅行是手段,目的在于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研学旅行发展报告》统计,2021年研学机构已突破3万家,潜在消费群体超过2亿人。在旅行市场整体复苏的今年,不断膨胀的研学市场空间更可以想见了。伴随着持续升温的研学旅行市场的却是不断爆出的负面新闻。还没完全热起来,就先浇了一盆冷水,研学旅行市场该何去何从?

刚需和软需催生的研学旅行热

近日,一则新闻引起了不小的动静。7月24日,北京大学发布一则校友预约入校违规情况通报,称7月21日,一支名为“北大金秋暑期定制课”的校外研学团队由部分校友通过预约同行人员的方式,拆分预约139名学员入校,每人收费10800元,合计收费约150万元。经研究,关闭相关46名校友的校友预约系统使用权限,不再具有预约本人及同行人员权限。

原本免费开放的校园参观名额,竟然能卖到万元的价位,还有如此多的人心甘情愿为之买单。网友不由发出疑问:“进去一趟是能拿到学位证吗?居然要一万多块钱一个人”,更有人直言,“其实不太明白研学团的意义,要想上清北,暑假应该去辅导班啊”。这类观点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大多数人对研学旅行产品的质疑:研学旅行何以对家长和学子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打着“寓教于行”名头的研学旅行产品是否真的名副其实?

研学旅行居高不下的热度背后,藏着家长望子成龙的教育焦虑。如今市场上的研学团中,清北等名校、各大博物馆和历史人文景区都是研学行程中的常见目的地,家长花高价为孩子报研学团,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一睹名校风采,在研学中感受历史文化的熏陶。

此外,在国家层面,包括研学旅行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已经被列入国家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规定的必修课程,与学科课程并列设置,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小学一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全面实施。研学,既是家长的软性需求,也是基础教育的刚需。

梳理起来,研学旅行走红的时间并不长。2016年,教育部、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首次多部门联合发文落实推进研学旅行。在经过了三年缓慢发展后,研学旅行很快就陷入疫情的停滞,严格来说尚在孩童期的研学旅行,眼下并不足以承接市场狂热的需求,也远远匹配不上家长和学子的过高期望。远远超出市场价的名校“入门券”,就暴露出乱象丛生的研学旅行行业的冰山一角。

研学旅行很难既学又游

虽然研学团真正火的时间不算长,但市面上研学团队的名目已经十分繁杂。记者在某旅行平台上搜索研学项目,基本包括历史人文、自然生态、科学探索、社会实践等主题,价格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相较于一般的旅游团,带上研学字样的,身价一般都要高出不少。

以热门研学目的地成都为例,普通的旅行团大多定价在3000元左右,但纳入亲子研学一列的产品,价格基本上都要翻番,部分产品甚至上万。研学产品中,除了旅游清单里常见的三星堆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武侯祠、都江堰之外,溢价的地方主要在于博物馆、景点等配套的讲解课程和民俗体验、文物修复体验活动等。

打上研学标签的定制内容,究竟值不值翻倍的价格?社交平台上不乏有人反映,“问起孩子研学的感受,除了打卡多少景点外,真正学到了什么东西都说不上来。从效果上看,跟普通的旅行团真的没有太大的区别。”

市面上的研学产品也常常陷入争议。一些打着清北名校招牌的研学营是重灾区。相关的案例比比皆是,宣传页上标明的校园参观、名校师生授课分享,实际上连校门都进不去,只能在校门口拍个打卡照,深度研学变成到此一游。还有的研学团,进不了校门,就退而求其次,去单独对外开放的清华艺术博物馆,实际上花20元钱就能买到门票,随时可以预约参观。有的挂羊头卖狗肉,到清华科技园等带着清华字样的地方,美其名曰参观清华大学,实际上跟校园没半点关系。而所谓的名校师生授课,对其真实身份也很难一一考证。看上去很美的名校研学,与真实体验相差甚远。

家长张女士表示,为孩子报名研学旅行,无非是想“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即便知识不能立马入脑入心,但借着研学的机会,见识下名校、名企的样子,也能提前体验一把未来的生活。但即便是从打破信息差的目的来看,这种走马观花式的体验,大概也只能让认识停留在“看过”的层面,实际上能达到教育层面的效果微乎其微。

研学产品一团糟的现状,归根到底是因为研学的概念没有彻底厘清。随着研学概念的升温,一些并不专业的团队也蜂拥而上,改头换面搞起了研学。但大多只是匆匆套一个研学的壳子,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于是,“既游又学”的研学旅行变成“只游不学”“只学不游”甚至是“不游不学”。

研学旅行应该有的样子

追溯研学旅行的前身,最早可以推至春秋时期孔子率领弟子周游列国,一路遍观列国风情,并为弟子授业解惑。这种传统的游学文化,仍然是当前人们所期望的研学旅行的理想形态。研学旅游的火热,是学校教育之外的积极探索,知行合一,在游中学,在学中游,既能不断开阔多学科的视野、丰富感知能力,也能在实践中锻炼沟通交流、自主思考、动手协作等多方面的能力,自然是一件好事。一时的行业失范,不能否定研学这件事对孩子成长的价值。

所谓研学,重点自然应该落在研和学上。研学产品的质量,从根本上决定了研学旅行的体验效果。因此,研学旅行的发展,亟待引入更加规范科学的产品设计体系。从最初的产品设计上,确定研学主题,选取研学目的地,设计具体路线,开发研学课程,配置合理的研学团队,方方面面、层层级级都需要更加精细化的设计。

由于研学产品面向的大多是孩子,旅行中缺少大人同行和监督,有时连最基本的旅行产品应有的服务和保障都不能到位,更别提在基础旅行产品之上的“旅游+教育”的高阶目标了。因此,加强对研学旅行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提高研学旅行行业的准入门槛,明确研学机构的责任和义务至关重要。

健康的研学旅行市场的形成,需要多方的参与。学校、社会都可以大力参与到研学旅行产品的供给中来,为家长和学子提供更多的选项,反面敦促研学旅行市场的规范化。如今研学旅行市场的混乱局面,一定程度上是不够成熟的市场环境导致的。随着入局者的增加,研学产品的竞争趋于激烈,那些耐心打磨自己核心优势的优质产品必将赢得更多的市场生存空间。

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合作伙伴:

手机版|小黑屋|华人驿站全球地接联盟 华人驿站 ( 陕ICP备16004167号-3 )   版权所有;西安华人驿站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88号楼2; 电话:17762283762; 邮箱:huarenyizhan@qq.com

GMT+8, 2024-11-21 18:09 , Processed in 0.065576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