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地接-新西兰包车

新西兰地接-新西兰包车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发新帖

[新西兰旅游动态] 海外留学,华人该扎堆吗?

   如果你喜欢外国人的那种生活方式,爱吃沙拉酱披萨饼、喜欢吵吵闹闹的聚会、跟得上他们对于“国内时事”(对于咱们来说是国外时事)的热情、热衷于当地热播的电影电视脱口秀、哼得出时下最流行的英文歌曲。 Congratulations!大胆地去融入他们的圈子吧,他们不会因为你黄皮肤的面孔而排斥你的。当然不排除某些种族主义者的存在,但对于这种国外的中二少年我们还是不要和他做朋友了吧。
  但是,如果你出国后仍然会为了一瓶老干妈而泪流满面,比起热闹的聚会更喜欢三五好友促膝长谈,喜欢侃侃微博上最新的爆料,沉迷于《中国好声音》难以自拔,张嘴还是喜欢哼几句“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那……还是老老实实地去和周围的中国同学交朋友吧。
  抱着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美好向往,孤身一人来到一个陌生的国度,当然要尝试一下不同的生活方式。一开始语言一定会成为一个极大的障碍,上课回答问题组织语言慢一点也就算了,难道课余时间朋友和你聊天时也必须迁就着你的语速和词汇量吗?热脸贴冷屁股的情况是正常的,也是常常会发生的,so what?吻一千只青蛙也不见得能吻到王子,practice makes perfect!
海外留学,华人该扎堆吗?
不要过早放弃,多去尝试,给自己些时间。
  但反过来讲,上学时你要和外国人一起做项目,工作时你要和外国人一起协作,如果你连这些问题都处理不好你又有什么资格去说我只是不喜欢国外人的生活方式呢?
  你可以过自己的日子,但前提是,处理好你的学习和工作。
  大量阅读原版的reading,写出可以拿高分的essay,和同组的外国朋友开心地协作,做project presentation的时候能够清晰有力地阐述自己的观点。That's enough, my friend.
  PS:笔者自己就是一个喜欢安静的人,闲下来的时候更乐意自己一个人看看书、健健身。我不会把我的时间浪费在试图去融入国外人那个看起来十分”高贵冷艳“的圈子里去(并不是不好而只是我不喜欢),那些时间我宁愿多去逛逛Udacity,Coursera,edX。然后在外国朋友没听懂某个问题时热心地为他们解答,在project遇到瓶颈时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在去面试时和HR就自己热爱的领域侃侃而谈。做到这些,就已经可以得到外国人的尊重了。嗯,真正的尊重。
回复
 楼主| 米兰的夏天 |
  至于讲什么语言,几条原则吧。
  如果当下聊天的全是中国人,请一定用中文,这是对自己国家最基本的尊重。
  如果当下聊天有外国人参与,请一定用英文,因为我们应该尊重我们所有的聊天对象。
  如果是在课上、在小组讨论时,不论有谁参与,请一定用英文,因为我们是在英文环境下学习,尊重教育。
  不过,诚实地来讲: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为什么非要去融入那么多这样那样的圈子呢?融入了又能怎么样呢?
  人脉?人脉不是经营出来的,是与你的个人能力成正比的。异国他乡大家自顾都不暇,你难道真的可以把找工作的重任全部寄托在虚无缥缈的人脉上吗?
  与其这样,不如下载个Skype,Skype做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即时交流工具,可通过视频、多人视频、Skype之间交流进行免费的信息通话。Skype除了具备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的功能,其出众的特性是可以以极低的话费在全球范围内拨打手机和座机,利用Skype打国际长途,话费低至0.01元/分钟。是个不可多得的联系“人脉”的利器。可通过官网方便下载。
  出国这么久,我个人还是比较喜欢国外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弱关系“:平日里和和气气,有小困难了,谁看到了就帮一把,放学或者下班了大家各回各家,真出了事也不指望别人能牺牲多少来帮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挺好,挺开心,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无限放大,潜在兴趣被持续开发。打篮球时找爱打球的,打游戏时找不坑爹的,弹吉他时找大横按不嫌疼的,毕竟身在异国认识的人的样本量这么小,非要找出一群跟自己各方面都合得来,整天形影不离的朋友(不管是华人还是外国人)还真是挺难的。
  中国人很讲感情,到了个新地方人生地不熟,第一件事就是去认同乡、认同届,非要把自己固定在某个组织里才感觉安心。其实没有必要,努力去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值得别人爱的人就好。
  并非 “不是外国人的生活方式 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还有很多中间地带。
  并且也不是每个人外国人都热衷聚会——甚至还有不少米国姑娘小伙觉得在那喝酒大麻很傻很可怜 ; 也不是每个人中国人都爱老干妈——在东北就没见过多少喜欢老干妈的。
  你可以在德州扑克上和当地人打成一片,学会了冰球棒球橄榄球,爱上cheesecake和avocado,喜欢Casseedee Pope,但仍然享受打麻将,仍然看到老干妈和川北凉粉就开心,仍然喜欢三五好友促膝长谈,还是喜欢听梁静茹。
  所谓外国生活方式和中国生活方式并不是二分的,对很多时差党来说,外国(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华人圈的社交都是需要的,并且,也没有必要放弃哪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合作伙伴:

手机版|小黑屋|华人驿站全球地接联盟 华人驿站 ( 陕ICP备16004167号-3 )   版权所有;西安华人驿站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88号楼2; 电话:17762283762; 邮箱:huarenyizhan@qq.com

GMT+8, 2024-11-21 17:43 , Processed in 0.081003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