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地接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荷兰地理景观] 荷兰马斯河防洪工程

    发表于2014-7-24 07:51:15
[复制链接]


两百多年前,马斯河上还进行过两次分洪工程。从法国和比利时进入荷兰的马斯河每逢雨季也灾情不断。自中世纪以来人们采取一种分洪的办法减缓下游的水患,那就是在人烟稀少的地区将河堤扒开一个口子,将洪水引到一些低洼地暂时储存起来,从而减少下游的水患压力。最初,马斯河下游从贝尔斯(Beers)到格拉夫(Grave)之间有两个泄洪口,分别为800米和4200米长,将洪水引入北布拉班特省的格拉夫和斯海尔托亨博斯之间的马斯兰浮地,以此作为雨季的分洪区。14世纪(1365)建成的格罗涅了(堤(Groenedijk)主要功能是保护北布拉班特省的北部地区不受洪水的侵害。由于后来这一河段洪水有逐年增高的趋势,1569年周边地区的行政长官达成协议,在这里设立一个分洪区。当洪水水位达到超常高度时,扒开大堤,将水放人这个分洪区。

斯城以东的狄兹河(Dieze)是由贝尔斯马斯河与阿河交汇而成。狄兹河向北进入马斯河。每逢洪水泛滥时,狄兹河泄洪不及,常常造成两岸的灾情。17世纪和18世纪,在狄兹河的右岸开凿了一个泄洪道,让过多的洪水从下游休斯顿村(Heusden)附近进入马斯河。但由于洪水季节马斯河的水位往往太高,这条泄洪道的水进入不了马斯河。1739年人们又在狄兹河的左岸挖掘了一条新的泄洪道。但是,1757年末洪水又上涨到更高的水位,严重地威胁到下游南荷兰省阿勃拉瑟地区(Alblasse.waard)的防洪堤坝。戈灵亨市(Gorinchem)的市长制订了一个挖掘新的泄洪道的计划。新的泄洪道——巴尔德威克泄洪道(Baardwi-jkseoverlaat)位于瓦尔威克(Waalwijk)与德鲁嫩(Drunen)之间,于9年后建成。自那以后,过高的洪水便可以顺着这个泄洪道向西辗转进入马斯河下游的阿默水道,大大减低了马斯河下游的洪水压力。

马斯河泄洪工程完成后又进行了减流工程。分洪区建立后,下游的水患压力得到减低,但这一措施实施了一段时间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首先,马斯河沿岸出现了许多新的垦殖点。这个泄洪区影响了这些垦殖点居民的生活。其次,斯海尔托亨博斯城四周都是沼泽地。城北有一条小河叫做贝尔斯马斯河(BeerseMaas),城市的南边有两条支流交汇,一条是多梅尔河(Dom-mel),另一条是阿河(Aa)。由于植被减少,雨季小河水位猛涨。如果这时贝尔斯马斯河的泄洪道和马斯河都处于高水位时,多梅尔河和阿河的河水就会漫入城南的沼泽地里,使斯城周围一片汪洋,甚至与外界的陆路交通完全中断,成为一座孤城。1629年独立战争时期,7省共和国军队将西班牙军队围困在城中。围城的共和国军队将城市周围的水用风车抽干后,攻败了城内的西班牙守军。

将城市周围的沼泽抽干要耗费巨大的财力。如果每年汛期都动用抽水机来为城市解困,就会加重当地居民的负担。这种状况长期得不到解决。1651年,泛滥的洪水进入了城市,淹到了市中心教堂的第三级台阶,7年后的一次洪水甚至超过了这个水位。

后来人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马斯河汛期流量过大的症结在于邻河瓦尔河的河水部分灌入了马斯河。在这个城市北部15公里的黑尔瓦登村附近是两河之间最狭窄处,两河河床之间距离仅约两公里。1421年圣伊莉莎白节那天曾经发生过一次洪水。在那次洪水中,瓦尔河的河水漫过河岸流人马斯河,冲出了两条从瓦尔河进入马斯河的泄洪道。除了这两条天然泄洪道外,荷兰人后来又修建了两条勾通瓦尔河和马斯河的运河。以后每年汛季瓦尔河的洪水都要从这4条水道进入马斯河,增加了马斯河下游的水患压力。从那以后就造成了贝尔斯马斯河的泄洪困难,使雨季的斯海尔亨博斯城四面楚歌。从15世纪起,政府就批准将两条大河之间的水道堵住,但由于缺乏组织和资金,到1730年人们才勉强填平了一条运河。19世纪荷兰联合王国建立后,中央政府才开始制订计划治理该城的水患。1856年在政府的财政和技术扶持下,在两河之间另一条运河上修建了一个水闸,得以将水封住,1882年和1904年又分别将两条泄洪道填平。斯城的水患才最后得到根治。

19世纪荷兰境内的马斯河和瓦尔河共发生了三次重大的水灾。这三次水灾分别发生在1808年、1860-1861年和1880年。经过这三次抗洪斗争实践,荷兰的防洪管理技术更加臻于成熟。20世纪初以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荷兰对历史上修建的防洪工程系统进行了改造和调整,形成了新的防洪体系。瓦尔河防洪堤被加高了,赫尔瓦登泄洪道和运河便失去存在的必要而封闭了。

今天,在荷兰地图三角洲的东边毕斯博斯河汉区的西边可以看到一条名叫新默威德(Ni。uw。M。.w。de)的河道。这是一条人工河道,记录着20世纪荷兰人民的一段改造山河的历史功绩。荷兰的治河工程都是双目标的,既要预防洪水泛滥成灾,又要保证航道通畅。18世纪瓦尔河下游南荷兰省境内的洪患减缓后,下游又出现了航道不畅的问题。自圣伊莉莎白节水灾以后,戈林亨城与多德雷赫特城之间的默威德河道逐渐变浅失去了通航能力,原因是河水越来越多地改道向南通过毕斯博斯沼泽的多条河岔流人海湾。17世纪政府曾多次尝试将这些河岔堵死。1736年这些河岔终于全部被截断。河岔被截断后又出现了新的问题,那就是默威德河道水位陡然升高,通航的问题是解决了,但汛期的洪患再次威胁到两岸的堤坝。于是,人们又不得不重新将这些河岔挖开。这一两难的问题到1860年才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就是将大部分的河岔都封上,只将其中一条河道保留下来,凿宽后形成一条新的航道。这就是今天在地图上可以看到的新默威德河道。这一工程既调节了默威德河的水位,解决了瓦尔河下游的通航问题,又减缓了每年汛期的水患。

马斯河上的新河道远不止新默威德河道一条,现在马斯河下游最后进入阿默河湾的一段河道也是人工开凿的。新河道工程于1887年动工,1896年竣工。新河道现在叫做伯格斯马斯河(BergseMaas),从休斯顿村起到东吉(Donge)河口止。原来的河道现在改名为阿弗勒丹河道(AfgedamdeMaas)。在新河道建成后,原来的河道由建在安德尔(Andel)的水闸封闭截断。新河道于1904年开通启用。新河道经过的地区地势较低,两岸护以河堤。堤外原来的沼泽地经电力抽水站抽干后,成为新的可开垦的浮地。马斯河改道工程完成后,大大改善了马斯河流域低地的防洪条件。但这些工程抵御特大洪水的能力还比较有限,1926年的特大洪水还是给这个地区带来了巨大损失。1931年到1942年间进行了另一个工程,将莫克以下段的马斯河河道进行了加深和拉直的改造,伯格斯马斯河和阿梅尔湾也加深了,马斯河抵御特大洪水的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合作伙伴:

手机版|小黑屋|华人驿站全球地接联盟 ( 陕ICP备16004167号-3 )

地址: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88号楼2
电话同微信:17762283762; 邮箱:huarenyizhan@qq.com

版权所有: 西安华人驿站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GMT+8, 2025-4-3 10:44 , Processed in 0.077628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