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地接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返回列表 发新帖

[德国旅游动态] 吕贝克游记 德国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发表于2014-4-10 08:00:19
[复制链接]
走出德国“故宫”维尔茨堡,我们将自南向北穿越德国。也许在欧洲内陆的古堡宫殿中徜佯得太久太久了。我们的游览也显得有些千篇一律。好在祖先们留下的遗产中不仅有深宅大院,更有“海边别墅”。不信,就让我们一起去波罗的海吹吹海风,顺道走访一下那里的——
汉萨之城吕贝克

吕贝克港位于德国最北部,与丹麦接壤的石勒苏益格一荷尔斯泰因州(以下简称石荷州)境内。石荷州是德国惟一濒临两个海洋(北海和波罗的海)的联邦州,也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地区。全州260万居民,还抵不上中国的一个普通的省城,这也便意味着这一地区也就是德国的边疆了。石荷州在历史上一直以畜牧业和航运业著称,居民不是养牛的就是航海的,后来又有了打鱼的。这样看来,石荷州真是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典范了。当然,北接丹麦,南靠大城市汉堡,使得这里的工业也有发展,其中以造船业塌为著名。划归此州的几个小岛以及景色宜人的北海浅滩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这又使石荷州多了一个赚钱的门路一一旅游业。石荷州在整个德国联邦州里是很不起眼的,但其首府基尔却是大名鼎鼎。其原因并不是因为它是一座天然良港,却是由于1918年11月3日的水兵起义迫使德国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协议书上签字。除了基尔之外,石荷州另一个久负盛名的城市便是吕贝克了。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吕贝克内城(又称汉西梯克城)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使得这座曾经辉煌一时的国际商贸之都再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回顾历史,吕贝克作为汉萨同盟的代表,经历了长达几百年的繁荣昌盛。或许今天的游客也只能在海涛声中去聆听这座海港小镇所讲述的那段沧海桑田的故事了。

早在公元819年,此地便建有一座城堡,称“老吕贝克”。11世纪时,吕贝克改名为“留比斯”,意为“可爱之城”。1143年,荷尔斯泰因伯爵阿道夫二世在“可爱之城”的基础上重建吕贝克,形成如今内城的雏形。它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历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1159年一场大火之后,吕贝克城重新布局,其鱼骨状的大街和四通八达的小巷似乎成了以后北欧城市布局的“定式”,就连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也随之成为吕贝克的“翻版”。位于地理要冲的吕贝克从建城伊始便扮演了商业中心的角色一一从北海到波罗的海,从意大利到北欧,东西南北的货物都聚集于此,商人们更青睐这块风水宝地,纷纷在此开设店铺,一时间,吕贝克变成了中世纪的欧洲经贸中心。
122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雷德里希二世将吕贝克辟为自由城邦,行政上相当于今天的直辖市,直接隶属“中央”,不受地区行政官管辖;经济上则更像是经济特区或是自由贸易港,有着在税收和交通等方面诸多的宽松政策。这使得吕贝克如虎添翼,经贸发展突飞猛进。1358年,吕贝克成为汉萨同盟的总部,彻底确定了它在欧洲不可动摇的地位。所谓汉萨同盟,实际上是由德意志北部城市如汉堡、不来梅、罗斯托克等以及当时一些海外贸易集团创立的商业组织,以便在经贸活动中维持各自利益。吕贝克城内的荷尔斯顿城门上至今依稀可见的拉丁文便是汉萨同盟的口号:“对内一致,对外和平。”
在中世纪的德语中,“汉萨”意为“行台”或“协会”,它也是由更古老的哥特语“军队”或“连队”发展而来的。由此可见,欧洲人自古以来就热衷于搞“经济共同体”,而与今天的“欧盟”一样,汉萨同盟的政治色彩也十分浓厚。吕贝克作为汉萨同盟中的“大哥大”更是义不容辞地充当了经济掮客和政治首领的角色。日耳曼人通过汉萨同盟做起丁东北欧内陆与西欧和地中海地区的贸易中间商,一方面大发横财,一方面自我发展,引得周边地区忌恨不已。于是海盗劫匪日益增多,劫富济贫加上明抢明夺使得越来越多的城镇不得不陆续加入汉萨同盟寻求庇护。
14世纪时,有近100个城镇是汉萨同盟的成员,它们集体组织军队抵抗匪寇,其中有一次还打败了丹麦国王的正规军。与此同时,汉萨同盟还发展航海业,加快与西欧、北非、东欧和中亚地区的贸易往来,并在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俄国等地开设办事处,形成了当时的全球商业网。

随着汉萨同盟的建立与壮大,吕贝克也日趋受到政治界和经济界人士的青睐。1375年10月20日,德意志皇帝卡尔四世与皇后伊莎贝拉巡访吕贝克,赐名为“圣城”,使其与罗马、威尼斯、比萨和佛罗伦萨齐名。16世纪,北欧诸国逐渐强大,吕贝克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而哥本哈根和斯德哥尔摩的崛起也使汉萨诸城面临危机。1669年,历史土最后一次汉萨同盟大会在吕贝克召开。罗斯托克、不伦瑞克、科隆、汉堡和不来梅等市派代表参加,但此时的同盟已名存实亡。会议结束以后,许多城市宣布脱离汉萨同盟,最后只剩下吕贝克、汉堡和不来梅仍保留汉萨城市的称谓。
18-19世纪,国际商贸活动停滞,海运业大萧条。1806年,拿破仑军队占领吕贝克,该城从此陷入艰难时世。拿破仑责令吕贝克闭关自守严禁开埠与英国通商。到了1812年,吕贝克城内200家店铺关门歇业,各国代表处也纷纷撤离,惟一值得欣慰的是吕贝克保留丁独立自由城邦的地位。后来,它归属德意志联邦,但政治上仍独立自主,在法国马窭、里昂、南特及俄国的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派驻领班和设立经商处。

19世纪中叶,欧洲经历了划时代的工业革命,但吕贝克没有能搭上”末班车”,发展步伐十分缓慢。直到1856年,市内才出现了第一家银行,随后兴起的造船业、冶金业和轻工业规模也很有限。进入20世纪,吕贝克早已风光不再。1937年,希特勒当权后,制定了(大汉擐和其他地区治理法).剥夺了吕贝克长达711年之久的直辖市地位。当时许多吕贝克人不甘沦为“其他地区”的公民,坚决与帝国议会斗争,希望继续保留主权。在希特勒的强权政策下,吕贝克人的抵抗无济于事,其命运也随着纳粹德国的穷兵黩武而堕入了深渊。
1942年3月,在复活节来临前的一个星期日,吕贝克全城被一片爆炸声淹没了。盟军的空袭使五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其中包括几座著名的教堂和宏伟的市政厅。战后德国经济腾飞,市政府也努力修缮和保护残存的文物古迹,使得吕贝克依旧成为北欧地区的一座“中世纪古城”。现在的吕贝克面积达200平方公里,可谓德国的大城市了,这其中包括了了旧城区、四个郊区和23个自治市镇。被列为文化遗产的旧城的东部和北部区域是中世纪城市建筑的缩影。
一位出生于吕贝克的诗人古斯塔夫·法尔克将家多喻为“金搂之城”,因为他始终记得小时候每当夕阳西下,城内的教堂楼顶都被余辉照耀得金光闪闪。吕贝克最引以为自豪的七大建筑便是大教堂、圣玛丽教堂、圣佩特里教堂、圣埃济第教堂、圣亚科比教堂、大市政厅和万圣医院。此外,别具一格的山花形阶梯豪宅很类似中国的牌楼,富人商贾还在楼后建造了内院和里弄,形成封闭性宅院,独具风貌。据说,商人们把房子盖得很高是为了离天堂更近一些。而其内室奢华的装潢和与普通住宅大相径庭的布局则显示了当时暴发户炫耀财富的心态。相比之下,手工业者和小老百姓的房子则朴素且狭窄。

俄国大作家果戈里旅居此地时,领教了小巷深深的意味,他写信给两个妹妹,描述得幽默生动:“巷子很窄,窄得可以让隔街而住的人们在窗外握手。”吕见克人把二战后期的那次难忘的空袭称为“千疮之夜”,因为在一夜之间许多漂亮的屋顶变成了瓦砾。大教堂、圣玛丽教堂和圣彼得教堂都遭受丁不同程度的毁坏,至今无法恢复原貌。所幸的是,大多数体现13-15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占典主义风格的低矮民居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其中列入市政府文物保护名单的就有850处之多。吕贝克对于世界的贡献不仅限于文化古迹,它还哺育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国际级大人物,萁中最令吕贝克人引以为荣的两位同乡便是托马斯·曼和威利·勃兰特。1900年,年仗25岁的托马斯·曼在这里完成了长篇巨著《布登勃洛克一家》,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55年之后,托马新·曼被吕贝克市授于荣誉市民的称号。直到今天,托马斯-曼曾经生活过的那幢“布登勃洛克之家”仍是游客观光胜地。说到吕贝克人的自豪感,一位记者曾讲述过这样一个笑话,作为本文的轻松结尾是再恰当不过了。有两个学生侃大山。一个说:“你听说了吗,有一颗比地球还要大的星星哩!”另一个心不在焉地答道:“是吗?不会吧。”接下来,第一个学生叉说:“你还听说了吗,有一颗星星比咱们吕贝克城还要大哩!”这一次,那第二个学生可认真起来,他急忙大声r嚷道:“这绝对不可能!”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合作伙伴:

手机版|小黑屋|华人驿站全球地接联盟 ( 陕ICP备16004167号-3 )

地址: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88号楼2
电话同微信:17762283762; 邮箱:huarenyizhan@qq.com

版权所有: 西安华人驿站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GMT+8, 2025-2-5 16:36 , Processed in 0.089380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