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包车地接

法国包车地接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发新帖

[法国旅游动态] 巴黎街头画家——皮尼翁

法国巴黎是欧洲的艺术中心,巴黎的画家云集,流派众多。1981年,中国版画家江丰、古元、王琦访问法国时,恩士特·皮尼翁曾向他们表示,他的最大愿望是到中国来开展览会。这个愿望实现了。
不久前,皮尼翁和另一位法国画家奎克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参加了为他们举办联展的开幕式。这个风格迥异的画展引起美术界同行和广大观众的特别兴趣。近年来,在北京展出的西方现代面展为数不少,但多是非写实的现代诸流派的作品。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作为西方现代艺术中心的法国画坛,简直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反写实传统的主观主义的艺术万花筒。当人们看到皮尼翁这种坚持写实主义,坚持艺术密切联系现实社会生活的艺术作品时,确是感到惊讶。其实,西方画坛并不都为非写实主义和非具象主义(“抽象主义,)的绘画所独霸,写实的、具象的绘画也大有人在,而且拥有自己甚多的观众和仰慕者。皮尼翁在法国和西方画坛之引入注目,不仅因为他那素描功底深厚的写实画风与流行的画风形成鲜明的对照,更重要的是他那走向街头的艺术象炸弹一样震撼着人心。皮尼翁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观,他强调艺术作品和环境的关联,艺术的完整性在于艺术作品和环境的有机统一。他主张艺术应该从博物馆和沙龙走向街头,和人的社会生活直接联系起来,释放艺术本身蕴藏的能量以影响社会和改造社会。皮尼翁是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主张艺术为工人阶级的利益服务,为人类的进步事业服务的少有的艺术家之一。在‘中国美术馆东南厅,中国观众有机会看到皮尼翁的几乎是全部的代表作,从而对他的创作轨迹获得一个明了的认识。

《巴黎公社纪念日》是皮尼翁1971年为纪念巴黎公社起义一百周年而创作的一幅作品,描绘一个倒在血泊中的公社死难者。皮尼翁和他的青年支持者们将这幅丝网版画印了两千张,在纪念日前夜,他们象执行一次军事行动一样。将这些画贴满巴黎地铁车站进出口的台阶和马路上。巴黎醒来时大为震动。成群结队的赶早班的巴黎人在地铁进出口遇到遍地的公社死难者而难以择路插足而过。这种实地实境的艺术,强烈地刺激着感官,震撼着人的灵魂。面对如同真的公社死难者的尸体,唤起人们深切的回忆和悼念之情。皮尼翁的艺术和美学原则在这里发挥出强烈的效果,其独特性和独创性是其他风格的绘画难以企及的。皮尼翁创作《巴黎公社纪念日》的艺术动机是明确的,他想通过这种与特定时间,特定地点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艺术,来激发巴黎人传统的革命热情,去思考自身的社会处境,为创造美好的未来而继续奋斗。
《阿维纽城的外国劳工》是皮尼翁表现外国劳工在法国的悲惨境遇的组画之一。这幅画面长横的作品表现的是一个透视感很强的地下室窗口。三个疲惫不堪的工人并排蜷伏在双层铺上沉睡,一个工人把头倚在窗边,向窗外投射着充满愤懑情绪的目光,令人感到有一种阴冷的寒气。皮尼翁和他的伙伴们把这幅丝网版画张贴在各种建筑物的底部,行人经过时,就如同真地看到了一个地下室的窗口以及里面那些悲惨的居住者,给人以强烈的触动,从而感受到资本家、阔佬们的摩天大楼和外国劳工恶劣的居住条件之间所形成的鲜明对比。
在展览会上,对观众最有视觉刺激的一幅作品是皮尼翁1977午创作的《工作中噪音对生理的损害》。画面表现了一位受噪音伤害而痛苦不堪的工人形象,他震颤的身躯,歪扭的头颈,痉挛的双手,被擅长素描的皮尼翁刻画得真切动人。皮尼翁又采用撕裂纸张的办法来加强感染力,使人触目惊心地感到噪音的损害犹如电击和中弹一般。在世界上,噪音损害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在一次讨论会上,皮尼翁听说一所冶金锻压厂的巨大噪音经常使工人体力不支而晕倒,甚至导致有的工人自杀。皮尼翁为之震动,决心创作一幅反映这一现实的作品。他把这幅视觉效果强烈的作品张贴在格勒诺布尔各个工厂的墙上和街头,希望引起社会的关注,从而为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做不懈的努力。皮尼翁所以成为皮尼翁不是偶然的。

回复
 楼主| 自助旅游景点 |
1942年,皮尼翁出生在法国南方尼斯城的一个工人家庭。父亲在屠宰场工作,母亲是理发师,兄弟姐妹都是手工劳动者。皮尼翁从小生活在社会底层,熟悉工人的疾苦和愿望,积淀了深厚的人道主义意识。皮尼翁自幼喜欢画画,家境没有给他提供上美术学院的机会,他是靠自学奋斗而成为艺术,家的。十三岁时,杂志上刊登的毕加索名作《格尔尼卡》所具有的巨大社会悲剧性给他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青年时期的皮尼翁参加了一个叫“青年俱乐部”的艺术团体,结交了许多青年艺术家,从而开阔了他的艺术视野。此时,皮尼翁对十七世纪西班牙画家埃·格列柯富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艺术十分神往(这位大师也曾深深地激动过毕加索),他还到西班牙埃·格列柯工作过的杜利特市去寻访过这位大师的踪迹。阿尔及利亚战争时期皮尼翁曾应征人伍,但具有热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正义感的皮尼翁对阿尔及利亚的民族解放事业寄予同情,当阿尔及利亚获得独立时,皮尼翁为之欢呼,1962年回国后,皮尼翁一面在建筑事务所工作,一面从事绘画,为报刊画插图,为剧院画海报和设计舞台布景。此时,他也曾搞过一段“抽象绘画”。1973年他定居巴黎,开始他创作的最旺盛时期。近十多年来,皮尼翁实践着他的“干预生活”的艺术主张,创作了大量走向街头的艺术。法国人熟悉他的艺术,因为他的艺术以不可抗拒的力量闯入社会生活,你在街头巷尾行走时,将不可避免地遭到他的艺术的“伏击”。当他的每一幅新作品出现在街头时,就象一颗颗炸弹在街上爆炸一样,震撼着人心和舆论。皮尼翁经常到工厂、学校、咖啡馆等人群集中的地方进行社会调查,去寻找艺术创作的灵感和题材。他主张艺术不应是个人的游戏,而应该成为整个民众事业的一部分。皮尼翁的艺术倾向,曾经受到尼斯画派的影响。这一群青年艺术家对博物馆艺术和画廊艺术抱着轻蔑和讥讽的态度,主张艺术走向街头和酒肆,但他们大多数都是以玩世不恭的无政府主义态度来对待现实和艺术的。皮尼翁吸取了尼斯画派对沙龙艺术的反叛精神,但却是以严肃与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现实和艺术的。他主张艺术和变革现实能动地结合起来。皮尼翁的艺术使我联想起俄国革命早期的革命浪漫主义艺术,更使我联想起马雅可夫斯基。皮尼翁曾于1972年创作过一幅到处张贴的马雅可夫斯基全身立像。据此,我们可以看到马雅可夫斯基和皮尼翁在精神上的某些内在联系。

从诸多因素看,我们可以认为七八十年代皮尼翁的艺术和二十年代马雅可夫斯基的革命艺术是一脉相承的。皮尼翁的艺术追求是广泛的,除了社会性很强的题材之外,他也有多向的探索。1983年他创作了一组包括音乐、烟火在内的综合绘画作品《巴洛克风格的音乐会》,以窗口的形式描绘了五十个音乐家的形象。近年来,皮尼翁的独特美学原则又在艺术实践中不断扩展,他和太阳生物工艺学家一起合作,创作了一批置于树林中的植物雕塑,探讨艺术中人与自然间的关联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将会看到皮尼翁的艺术在不断深化和升华。皮尼翁举办过大约二卜次个人画展,在世界各地举办过一百多次联展。这次到中国联展,使他兴奋异常,他说。“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同时也正在探索改革现代社会和生活。这对我来说,意义十分重大。我认为这次展出对提高我的文化修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机会。’’皮尼翁是一他充满革命浪漫主义和行动色彩的人物,他不但是震撼巴黎街头的艺术家,而且他那旋风般与炸弹似的张贴艺术还曾在欧洲、拉丁美洲一些大城市的街头出现。我们相信,创作精力充沛的四十四岁的皮尼翁,将来一定还会创作出更多令人耳目一新、震撼人心的艺术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合作伙伴:

手机版|小黑屋|华人驿站全球地接联盟 华人驿站 ( 陕ICP备16004167号-3 )   版权所有;西安华人驿站商务咨询有限公司

地址:西安市环城南路东段1号88号楼2; 电话:17762283762; 邮箱:huarenyizhan@qq.com

GMT+8, 2024-10-18 12:54 , Processed in 0.073025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