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我想尊敬的读者对小南门的历史,谅必已经有了比较明晰的了解。最后我想有必要再强调几点,以加深大家的印象。
第一,小南门的开凿,既不是1927年,也不是民国初年,更不是什么清代。它记录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痛史,值得有血性的西安人永远纪念。
第二,小南门称“勿幕门”,缘于对革命先烈井勿幕的纪念。井的名字是否取自《易经》井卦爻辞的“井收勿幕,有孚元吉”,不得而知,但“勿幕门”的得名,确与这句井卦爻辞无关,赵仲才君把它与甜水井强拉姻缘,实在是“关公战秦琼”的现代翻版。其次,从时间上讲,小南门叫“勿幕门”,既不是自1927年或民国初年开始,也不自清朝开始,而是1947年3月之后才有这叫法。此前一年,它还叫过“井上将门”,《井勿幕传略》和《西安通览》光说“勿幕门”不提“井上将门”,可谓知其一不知其二:赵仲才君提到它却说它就是“井勿幕将军之门”,实属无知和附会。另外,该门1946年和1947年的两次改名,都是和它对应的街道一起改的,门叫啥名,街也叫啥名(顺便提一下,《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四府街、琉璃街两条都说1938年后,为纪念井勿幕改名为井上将街,后改勿幕街,时间也不正确)。《井勿幕传略》和《西安通览》说1927年或民国初年改名的固然不对,说门叫“勿幕门”而街叫“井上将街”,也不准确,说明作者根本就不了解这段历史。
第三,小南门改叫“勿幕门”,四府街改名“井上将街”,既不是国民政府命名,也不是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命名,说井勿幕自己命名更是无稽之谈。这两次改名,实在是陕西省政府和西安市政府搞的,如果说国民政府及于右任有点关系的话,也只能说国民政府有改西安某街叫“井上将街”的意思,于右任回陕主祭时转达了这个意思,具体到四府街改名“井上将街”,则国民政府和于右任实未与闻,“勿幕门”的命名更是了不相涉!
第四,小南门将开正开时,一般称之为“新南门”“南四府街城门”或“南四府街防空便门”,凿城之后,曾打算叫“西南门”或“震海门”,未成,人们俗称其为“小南门”,抗战胜利后又先后改叫“井上将门”和“勿幕门”,前后叫的名字不少,但是叫得最响的是“小南门”和“勿幕门”,而以“小南门”叫的时间最长:没正式名字的时候人们叫它,改了“井上将门”的时候,人们照样叫它⑧,改了“勿幕门”的时候,人们还是叫它。并且,改叫“勿幕门”之后,“井上将门”的名称也还沿用了一段时间,如1947年6月25日西安绥靖公署为限期整修该门“经本署至西太路交汇点道路”致西安市政府公函,1947年6月26日西安市政府为“南城入市慢车、担贩及驮载经由柏树林防空门”及该门出入给西安警备司令部的代电,就还都将该门称作“井上将门”⑨。这主要是习惯所致,未可厚非,更不可视作到这个时候,“井上将门”的名称还没有改掉的凭据,读者诸君想必也会有此同感。
注释: ①见《陕西文史资料》第二十二辑《陕西民国人物》(一)。文称:“1927年国民军联军驻陕总司令部(总司令于右任)曾将南四府街改名‘井上将街’,小南门改名‘勿幕门’。” ②出处同上。该书井勿幕条称:“因井勿幕在陕西辛亥革命中功勋卓著,国民政府曾命名西安小南门为‘勿幕门’,名南四府街为‘井上将街’”;四府街条称:“民国初年,辛亥革命元老井勿幕居此,开凿街南端城门,名‘勿幕门’(即小南门),街名‘井上将街’。”分见第617页、843页。 ③见1932年5月23日西安市政处绘《西安市区域全图》。 ④见1935年1月9日陕西省建设厅给西安市政工程处处长李仲蕃的训令(第22号)。 ⑤见1939年11月11日西京建委工程处报会呈文(呈字第190号)。 ⑥见1939年11月21日西京建委致陕西省政府公函(市字第255号)。 ⑦1944年10月,李敷仁曾有一诗,题为《小南门有感》。 ⑧1946年5月28日,西北大学为修筑该门和西门到西大校门口道路致西安市政府的公函,有“唯查小南门及西门至本校校门口”之语。 ⑨公函和代电的有关文字分别为“奉谕:‘井上将门经本署至西太路交汇点道路限三日内整修平坦并加铺煤渣’”和“案奉陕西省政府36年6月9日府秘技字第5166号指令……可使慢车、担贩及驮载经由柏树林防空门及井上将门出入”。 《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若干地名考校 地名为历史的载体。
一地之名,无论其得其改,都与该地某一时期之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有关。西安作为一著名古城,历史悠久,其大小地名,无虑百千,古城的厚重历史赋予这许多地方以特定的名称,这些名称又从不同的角度或多或少地反映着古城历史的厚重。1986年,西安市地名办将当时西安的地名,详加著录,说明其方位或起止,并对其历史沿革略加追溯,纂辑成一部《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以下简称《地名志》),不易、不凡,功莫大焉,一卷在手,即可略知西安地望之梗概。但是可能由于资料匮乏等诸种缘故,志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尤其是有些地名的历史沿革,不是串不起来,就是说法不确,颇多可商之处。于此,笔者留意久之,平时也积累一些资料。兹仅依个人心得,将其中若干地名,略作考校,自信所据可靠,言之有理,而究竟如何,尚祈方家指教。
一、解放路 《地名志》第20页:“1927年拓建,初名尚仁路,1945年改称中正路,1950年为纪念西安解放更名为解放路。” 按: 1.尚仁路改名为中正路的时间不是1945年。1947年3月4日西安市政府布告(市建公字第x号)称:“案查陕西省政府36年2月22日府建二字第456号代电略开:‘查本年2月15日,本府委员座谈会决议:尚仁路改为中正路,令市政府办理,特电饬遵照’等因。奉此,除电警察局将尚仁路各户门牌及路牌一律改正外,合行布告周知。”可见尚仁路改中正路是1947年2月15日陕西省政府决定,1947年3月4日西安市政府布告施行的,时间远较1945年为晚。 2.由尚仁路改名的中正路,偶尔也有称“中正街”的。1947年12月1日西安市政府布告(市建审字X号)称:“查本市人口日增,市面趋于繁荣,唯各主要交通干线,如东、西、南、北四大街,中正街(由中正门至南城墙根),东、西木头市,东厅门,东县门,东羊市,竹笆市,南院门,五味什字, 南、北广济街,勿幕街等16条街道,现有宽度均不及规定标准,致车辆、行人极感拥挤,自应逐步展宽,俾符规定,以利交通而策安全。兹订定临道临街房屋改建限制办法一种,自布告之日起实行。”即其证明。因为改名之前尚仁路也曾叫过“中正街”。如1939年3月漏日,陕西省府委员刘定五(治州)在建议“南门左右各辟一门,俾民众一闻警报,便于疏散”的签请中,就有“左方在与中正街成直线处,右方在与南四府街成直线处”之语。这显然与1934年12月陇海路西安站建成通车时中正门之开辟有关。 3.改名中正路之后,“尚仁路”的名称并没有立即消失。譬如:1948年6月西安市政府的《新闻纸杂志统计表》中,《新技术》月刊的社址栏就明白地标着“尚仁路26号”的字样(《西安市政统计报告》);1949年1月1日中共陕西省委《陕情汇报》编委会所编《西安各机关及重要人物住地调查》“东北区”一块,也赫然写着“尚仁路”三个字。
二、东五路 《地名志》第21页:“解放前道路狭窄,1955年拓宽,辟建了新东门。” 按:1955年该路拓宽,自无疑义,但说这个时候辟建新门则有些问题。因为: 1.1939年4月漏日西京市政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西京建委)第121次会议记录记载:“八、龚委员贤明提,1.增辟城门之数目、地点及做法……决议:第1项,(1)开辟柏树林、大差市、大油巷、西北三路、崇礼路(即今东五路)城门五处,由建设厅继续开筑。做法:高、宽各3公尺。” 2.1939年6月21日,西京建委第123次会议记录记载:“执行委员会报告:准建设厅6月9日第406号公函,以‘据技佐王冀纯签呈,柏树林、崇礼路二处新辟便门,因土质松散,急需用砖砌碹,嘱查照办理等由。查用砖砌碹,势须开阔,将成正式城门;若砌原宽,即不成式。如何之处,除函复建厅查核外,请公决。决议:用木料支撑,令工程处施工报会。” 3.1939年11月11日,西京建委工程处报会呈文称:“查本市南四府街、大差市(此门尚未动工)、崇礼路、西北三路等处防空便门,均经先后凿通,而南四府街一处复令加砌砖碹,以资坚固。现该城门工程行将修筑完竣,对于防空、交通颇感便利,唯工程既已落成, 自应定立名称,以垂永久,而资识别。”并称该处主张:“兹按各该城门所处区域方向,及本复兴我国西南、东南、东北、西北各地文物,以完成建国大业意义起见,拟将南四府街城门定名为‘西南门’,大差市城门定名为‘东南门’,崇礼路城门定名为‘东北门’,西北三路城门定名为‘西北门’”;而西京建委总务科则主张:“拟新辟东门为‘平夷门’,即平定岛夷之谓;北门为‘怀远门’,即怀柔远方之谓;南门为‘震海门’,即威震四海之谓,亦即震慑南海之谓;又大差市未动工之城门为‘定原门’,即奠定中原之谓。” 可见此处抗战时期已经凿通。虽然当时只是个防空便门而非正式城门,但却并不能说这里就一直无门。1947年10月,西安市政府建设科所拟《西安市分区及道路系统计划书》(草案)曾谓“本市计划于东城墙北端与玉祥门对称处开一门”,其意无非是想使这个便门变得正式起来;《地名志》所说1955年“辟建”,也无非是接着过去政府的思路,在原有的基础上把门扩得更大、使之更趋正式而已,都不能视作新开城门。
三、自强东路、自强西路 《地名志》第25页“自强东路”:“1932年拓建,以铁路以北第一条马路命名为一马路,1937年改名为自强路”;第100页“自强西路”:“1950年拓建,与自强东路相对称,取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之意。” 按:说自强东路1932年拓建,自强西路1950年拓建,均不确切;说自强东路“1937年改名自强路”,也不确切。据档案记载,这两条路原为一条,都是西京建委主持修筑的,而西京建委是1934年8月成立,1942年2月就奉令撤销了的,1932年并没有这个机构,1950年这个机构又早已不复存在,如何修得这两条路?另外,据西京建委工程处1939年5月所绘《西京市现有道路交通图》,当时北门外陇海路以北拟修东西线路,由南向北共有四条,今日之自强路,即《地名志》中所说自强东路和自强西路,当时就叫做自强一路,再往北依次为自强二路、自强三路、自强四路。1941年7月2日,西京建委谈话会讨论北关外马路正式命名时,“决议:由工务科另拟路名。东西路自自强路起,往北名为自强一路、自强二路……自强八路”,实际路线比上图还多了四条。其命名或许是取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之意,但是包括今自强路在内的各条以“自强”冠名的路线的正式命名,明显是1941年而非1937年,1950年的说法更站不住脚。至于“自强路”先叫“一马路”云云,也未见有其他资料提到,真是不知从何说起。
四、西一路 《地名志》第26页:“清乾隆年间,因西段有岳武穆庙得名武庙街。中段元代称为马巷。1942年改名崇孝路。” 按:此节文字颇为含混。隐去中间一句给人的印象就是,清乾隆年间这条路叫武庙街,1942年又改名叫崇孝路,其实不然: 1.武庙街只是指现今这条路的西段,据1939年5月西京建委绘制的《西京城关平面图》,即案板街北口至北大街一段。该志所附据光绪十九年测绘图所绘《清西安府图》,大致也是这个情况。 2.现今这条路,民国时期,具体地说,1947年以前,包括三段:由西向东,北大街至案板街这段叫武庙街;案板街至南新街这段叫新化巷;南新街至尚仁路,再往东到城墙根这段叫崇孝路。再细分之,南新街到尚仁路之间,由西向东,还有炭市街东西段和红十字会街(尚德路往西一段),崇孝路在尚仁路西边只到今尚德路一段。后来这条路才援崇礼路直通北大街的先例,合起来统一改称崇孝路,但时间已是1947年了,而不是1942年。1947年9月16日,西安市政府给陕西省会警察局的代电(市建测字1699号)说:“案准陕西邮政管理局函,以‘本市崇孝路西段至炭市街为红十字会街,而尚德路南段通往炭市南街小巷亦名红十字会街,重复混淆,投递邮件不无困难。为期免除错误计,请惠予更改’等由,准此自应照办。当经决定,由崇孝路东段起,经西段红十字会街、炭市街东西段、新化巷、武庙街直至北大街止,均命名为崇孝路;至炭市街南北段与红十字会小街,仍沿用其旧日名称,藉资识别……”相信读者看了一定会做出明确的判断。
五、全胜巷 《地名志》第28页:“1929年取名正中巷,1936年改名中正巷,1966年改为现名。” 按:巷起何时不详,但“1929年取名正中巷”“1966年改为现名”的说法均有问题。因为1965年4月5日,西安市民政局给市人民政府的报告称,此巷“原名中正巷,是以蒋匪的名字命名的,解放后改为‘正中巷’,改得不彻底,拟改名‘全胜巷’,意即全歼蒋匪帮”,而同年4月30日,西安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市长办公会才同意:“正中巷’改名‘全胜巷’。”并随后发了纪要。事实证明此巷现名是1965年就有了,说1966年才改的并不准确;“正中巷”是解放后才叫的,说它1929年就是这个名字,也不准确。
六、北长巷、南长巷 《地名志》第29页:“原名长巷,1942年改称北长巷。”又:“清顺治年间得名长巷,1942年改名南长巷。” 按:南长巷、北长巷为平行相邻的两条东西向巷子,依《地名志》所述,两巷原来均称“长巷”,似乎于理不通。查其志前所附《清西安府图》,以“长巷”名者,彼时只有一条,不知究竟为今南长巷抑北长巷?从西京建委工程处1939年5月绘制的《西京城关平面图》将今北长巷标作“后巷”、南长巷标作“长巷子”看,原来以“长巷”命名者,当为今之南长巷,后来将两巷分别改作北长巷和南长巷,大概即在于平行相邻之故。
七、红十字会巷 《地名志》第29页:“1911年因系红十字所在地得名。” 按:西安红十字会是1912年4月以后才设立并具有此地的,这有当年秦陇复汉军大都督张凤翙所张布告为证。此外,这段路因居红十字会之西,故1939年5月西京建委工程处所绘《西京市现有道路交通图》仍称“红十字会西巷”。何时去掉“西”字,不得而知,但说因系红十字会所在地而得名“红十字会巷”,则不准确。如前考“西一路”所述,民国时期,直到1947年9月,红十字会附近以“红十字会”命名的街巷,还有两条:一条由崇孝路西段到炭市街,叫“红十字会街”;一条由尚德路南段通往炭市南街小巷,亦叫“红十字会街”,已经重复混淆,此段若再名“红十字会巷”,岂不更乱?
八、四皓庄、六谷庄 《地名志》第33页“四皓庄”:“1928年借用‘商山四皓’典故得名四皓庄。”同页“六谷庄”:“1928年取名六谷庄。” 按:两条均时间误植。据民国时期陕西省银行和西京建委来往函稿暨《陕西省银行志》,1936年,陕西省银行始在“革命公园以北、尚德路以西、北新街以东”购地新建大片房屋,“望衡对宇”,“自成村落”,统名曰“六合新村”。村中分置七庄,各庄依次排序,配以相应典故命名,“曰一德二华” “曰三秦四皓”“曰五福六谷”“曰七贤”,所谓的“四皓庄”和“六谷庄”,包括卓有大名的“七贤庄”的名号,即由此而来。1928年,这里尚是辛亥鼎革之后所遗的一片废墟,没有建成六合新村,哪来的什么“四皓庄”和“六谷庄”?
九、安宁里 《地名志》第34页:“安宁里……1941年得名。” 按:应为“安宁巷”。1948年7月26日,西安市政府给市警察局的训令称:“案据市民周瑞记36年6月1日呈,以前在中山门内东新街第4区领地12亩,辟一巷道名曰‘安宁巷’,现拟更名‘瑞园’等情,除准如所请并批示外,合行令仰该局知照。”同年8月7日,西安市政府又批示曰:“具呈人周瑞记37年6月1日、7月24日呈二件,为拟改安宁巷为‘瑞园’,呈悉。查该巷现有住户多家,分门立户,该民以个人意见拟改原有巷名,难免引起其他纠纷,所请毋庸议。”俱是明证;1966年9月15日,西安市人民委员会《关于更换本市街巷名称的通告》(以下简称“市人委更换街巷名称通告”)作“安宁巷”,也是明证。
十、新风二巷 《地名志》第35页:“1938年得名三义里。” 按:时间颇是而得名之由未详。1938年8月15日,市民阎俊卿给省会警察局局长杭毅的呈文称:“……商民阎俊卿租得田义堂所有新市区第3132号地段……东至赵愚如,南至李姓,北至崇悌路东段,西至尚俭路,自行建房数时间,于该地段置留东西小巷一个,以利通行,拟定名为三义里,以资称谓,俾便人事”,可资说明。
十一、卫民巷 《地名志》第37页:“1937年得名静修巷,1953年改为现名。” 按:1953年改现名之说不确,1972年4月24日,西安市革命委员会《关于恢复各区公社和城区原来习惯名称的通知》(以下简称“市革委会恢复习惯名称通知”)所附《西安市城区街巷道路更改名称对照表》,曾将其列入“文化大革命中更改名称”,也不准确。1965年4月30日西安市人民委员会(简称“西安市人委”)第22次市长办公会纪要称:“将‘静修巷’改名为‘卫民巷’”,是其改名当在1965年四、五月间,比“1953年”晚十多年,但“文化大革命”尚未开始。
十二、华清村 《地名志》第41页:“1964年命名。” 按:时间不确。1965年4月30日西安市人委第22次市长办公会纪要称:“西安铁路东站西闸口(华清路北边)修建的铁路职工住宅,命名为‘华清村’。”
十三、解放门 《地名志》第45页:“1934年陇海路通车后,凿通明城墙,券门洞,得名中正门。” 按:时间大致不差,但仍欠准确。1935年1月16日,陕西省建设厅送西京建委的《西安市政工程处工务科工程统计表》(民国23年9月至12月份)称:“尚仁路北首新开城门系9月3日开工,12月31日完工”,表的附注特别说明该门“命名中正门”,可知1934年12月陇海路通车,同时作为车站建设一部分的“中正门”也同时开通并正式命名,而不是通车后才凿通此门。
十四、职工巷 《地名志》第47页;“1944年开拓,初名党学巷,1950年改称职工巷。” 按:初名应为“党治路”而非“党学巷”,“党学巷”不仅字面意思不通,亦且抹煞了原有的政治色彩。另外,说1950年改称职工巷也不确,1953年6月22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批复市民政局,同意“将党治路改为职工巷”,即其明证。
十五、生产后村 《地名志》第48页:“开拓于1954年,因位于生产村后面而得名。” 按:命名时间前置。据西安市人委(55)会办政秘字第0753号批复,其得名时间为1955年6月14日。
十六、东关正街 《地名志》第61页:“民国年间称东关街,1950年改名东关正街。” 按: 1.说此街“民国年间称东关街”不确。据1939年5月西京建委工程处所绘《西京市现有道路交通图》,此街当时称“东大街”。 2.“1950年改名东关正街”也不准确。1963年5月14日,西安市人委给陕西省人委的《关于东关正街命名的报告》((63)会民陈字第242号)明确讲:“我们意见,将东门到柿园坊口的一段街面,改名为东关正街。”
十七、和平路 《地名志》第61页:“1953年将这一段进行拓建……和平门以北至东大街段命名为和平路。” 按:“和平路”不是初始名称,而是由别的名称改的。1953年8月26日,西安市人民政府给市民政局的批复称:“新筑大差市街定名为‘解放南路’。”同年l2月29日,西安市人民政府给市民政局的公函(53)府秘政字第3958号又称:“兹经上级决定,原解放路不必更改,仍用‘解放路’名称,‘解放南路’(即大差市新开路)改名为‘和平路’。”说明此路拓建后,一开始是叫的“解放南路”,几个月后才改了现名。
十八、雁塔路(北段) 《地名志》第61页:“1953年开拓,以直通大雁塔而命名为雁塔路。” 按:时间不对。据西安市人民政府(54)府秘政字第2125号批复,其命名时间应为1954年12月27日。
十九、陵园路(北段) 《地名志》第62页:“始建于1952年,以通往当时的烈士陵园命名为陵园路。” 按:此路拓建于1952年,但命名时间稍晚。据前举西安市人民政府(54)府秘政字第2125号批复,该路初辟时称西大东路,1954年12月27日方被命名为陵园路。
二十、环城各路(一环) 《地名志》第62、63诸页。 按:环城各路(一环),1939年5月西京建委工程处所绘《西京市现有道路交通图》,统称“环城马路”,解放后依其方位,分别命名为环城东路、环城南路、环城西路和环城北路。命名时间,《地名志》称东路为1980年,南路为1954年(东段)和1956年,西路为1951年,北路为1954年(东段)和1960年,大部不确。据西安市人民政府(54)府秘政字第2125号批复,环城诸路的名称,是1954年12月27日市政府确定下来的,与各路不同时期的改拓建并无关系,早于或晚于这个时间,都不正确。
二一、建国路 《地名志》第63页:“清光绪年间称为小差市,1952年改为现名。” 按:改现名时间不确。据1939年5月西京建委工程处所绘《西京市现有道路交通图》,此路时称“小差市南路”,据1943年5月4日西安市政工程处给省主席熊斌呈文“案查本处前赍修筑小差市南路金家巷至仁寿里巷口碎石马路预算表一纸”的说法,此路到1943年5月仍叫“小差市南路”。但是再查民国陕西著名的《正报》,1944年6月该报的社址栏却确凿无疑地印着“建国路信义巷16号”的字样,足见在1943年5月到1944年6月某个时段,此路已经命名为建国路了,1952年改现名的说法,显然不符史实。
二二、东关南街 《地名志》第66页:“清代称为南大街……解放后改称东关南街。” 按:说法颇嫌笼统。清代此街固称南大街,民国《西京市现有道路交通图》亦作“南大街”,志中于此失记,此其一;其二,说解放后改称东关南街,固亦不错,但终欠具体,易使人产生解放初即改名的错觉。实际上,据西安市人委(63)会民陈字第242号文件,市人委在1963年5月14日命名“东关正街”时,才将“东关南大街”改名为“东关南街”,虽然也是解放后,但已距解放十多年了。
二三、新庆巷 《地名志》第71页:“原为零散户,1951年以庆贺新生而得名。” 按:时间误植。巷以村名。新庆村以新迁居民形成村落而得名,新庆巷以有新庆村而得名。1955年元月28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始以(55)府秘政字第○○号文批复(暂定)村名,1951年焉得有此巷名?
二四、东新村 《地名志》第77页:“1956年以该村位于东后地以东,又系拓宽环城路时新建的居民点,故得名。” 按:命名之由甚详,命名时间后置。据西安市政府(54)府秘政字第1921号批复,1954年11月16日该地已经正式命名。
二五、中柳巷 《地名志》第78页:“清末分为三柳巷和中柳巷,民国年间合为中柳巷。” 按:柳巷为西安有名地段,《清西安府图》上除东、南、西、北四柳巷外,固有中柳巷和三柳巷,1939年5月西京建委工程处所绘《西京市现有道路交通图》暨《西京城关平面图》均未变。其中三柳巷北接中柳巷东段、东木头市东头,说明民国时三柳巷并未消失,至少在1939年还是这样,改也是以后的事情,所谓“民国年间合为中柳巷”云云,即使不错,也嫌笼统。
二六、兴隆巷 《地名志》第82页:“清光绪年间因此巷原有兴隆寺得名。” 按:“隆”本作“龙”。《清西安府图》巷作“兴龙巷”,寺作“兴龙寺”。1939年西京建委工程处所绘《西京城关平面图》和《西京市现有道路交通图》寺虽写作“兴菴(疑为误植)寺”,巷却均作“兴龙巷”,都与此志不合。“隆”“龙”音同,私意解放后有人改之。
二七、开通巷 《地名志》第82页:“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开通此道,初名新开通巷,后称开通巷。” 按:“后”字未坐实。查《清西安府图》,此巷光绪年间尚称“新开道(通?)巷”,1939年5月西京建委工程处所绘《西京城关平面图》此巷作“开通巷”,故,“后”字当指1939年前某个时候,不可能晚于这个时间。
二八、开通西巷 《地名志》第82页:“此巷原为开通巷向西的一部分,1981年命名。” 按:此巷历史较早。据《西京城关平面图》,此巷民国时与今卧龙寺巷同名,亦称卧龙寺巷,现名系改称而来,并非直接命名的。
二九、先锋巷 《地名志》第84页:“1966年曾名四新巷,1981年改为现名。” 按:此巷初名仁爱巷,1966年9月15日西安市人委通告改为“先锋四巷”,改“四新巷”云云,未见诸任何记载,显系误植。
三十、和平巷 《地名志》第84页:“1935年得名和平巷,1972年更名为四新巷。” 按:“1972年更名四新巷”甚是,“1935年得名和平巷”不知何据,《西京城关平面图》《西京市现有道路交通图》均无记载,说明至少在1939年5月以前无此名称,此后则不便妄测。从“和平”二字看,如是民国所命,估计当在抗战胜利之后,否则便在解放后的1953年前后,也就是说,“1935”或许是“1953”的误植。
三一、玄风桥 《地名志》第89页:“清光绪年间,此街建有玄风桥并以桥得名。” 按:玄风桥为西安响亮地名,但《清西安府图》并未显示。据《西京市现有道路交通图》,民国时玄风桥似在“东南三路”以南(约建国路与信义巷交界稍南),以此名命名的街巷共有两处:一为今建国二巷(时称“东南一路”)东段一节,一为东三道巷东段一节。今之所谓玄风桥,即东三道巷东段一节,但距图中所标玄风桥实际位置较远。 另外,据1966年9月15日市人委更换街巷名称通告和1972年市革委会恢复习惯名称通知,玄风桥一度曾并入东三道巷,后来又恢复了原名。
三二、西大街 《地名志》第99页:“明清重建西门后,西段改称西门大街,钟楼附近称西大街……1966年曾改名反帝路,1972年恢复为西大街。” 按:据1939年5月西京建委工程处所绘《西京城关平面图》,民国时钟楼到西门已统称西大街,解放后至1966年改名前仍之。
三三、双仁府 《地名志》第109页:“此街形成于明代……1966年曾改称育红巷,1981年恢复原名。” 按:清至民国一段未作交代。实际此街《清西安府图》已著录,民国相沿不改,解放后仍之。另,1966年9月15日市人委更换街巷名称通告中,此街和其北连之柴家什字、南北夏家什字、贡院门等,一并改名“育红街”,志中对此亦交代不明,给人感觉似乎只有此街改成了“育红街”。
三四、双仁府大巷 《地名志》第109页:“1966年曾改称育红巷,1981年恢复原名。” 按:查1966年9月15日市人委更换街巷名称通告,当时改称“育红街”(不是巷)的为“南北夏家什字、双仁府、柴家什字、贡院门”诸街巷,并未包括此巷。
三五、四府街、琉璃街 《地名志》第110页。 按:志中介绍此二街沿革,都提到其为纪念陕西革命元勋井勿幕先生改名一节,确凿无疑,但时间写作“1938年”却大错。查《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及当年陕西省政府和西安市政府来往函件,此事起于先生公葬。1945年11月21日公葬勿幕先生时,当局始拟将西安某街以先生之名名之,以纪念先生。初曾考虑将洒金桥至甜水井这条南北街称“井上将街”,嗣又确定自1946年2月2日(农历元旦)起,将“小南门至西大街一段”(即南四府街、北四府街及琉璃庙街等)更名“井上将街”。一年后,即1947年初,因嫌“井上将”之称只标姓氏和军衔,不够确切,又改名为“勿幕街”。
三六、杜甫巷 《地名志》第111页:“1966年曾改为红缨二巷。” 按:“红缨二巷”不确。据1966年9月15日市人委更换街巷名称通告和1966年11月西安市整顿路名办公室《西安市新旧街巷名称对照簿》(以下简称市路名办新旧街巷对照簿),应为“红缨三巷”,“红缨二巷”为冰窖巷。
三七、冰窖巷 《地名志》第111页:“1966年曾改为红缨三巷。” 按:1966年9月15日市人委更换街巷名称通告和同年11月市路名办新旧街巷对照簿均作“红缨二巷”,“红缨三巷”为杜甫巷。
三八、化觉巷 《地名志》第112页:“清为花角巷,民国初年改为化觉寺巷,1966年改为革命一巷,1972年恢复原名。” 按: 1.据1939年5月西京建委工程处所绘《西京市现有道路交通图》,民国时化觉寺巷有两条,呈*字形,东西向者即今化觉寺巷,南北向者(西羊市到大清真寺)似即今公安西巷,志中交代不清。 2.化觉寺巷不同于化觉巷,一字之易,亦属改名,“1972年恢复原名”之说不确。
三九、八家巷 《地名志》第113页:“相传明末清初该巷仅有八户居民而得名。” 按:此巷1966年改为“立新二巷”,1972年恢复原名,志中失记。
四十、社会诸路 《地名志》第113页至114页。 按:志中提到社会路、社会一路、社会二路、社会北路。据1948年西安市政府关于整编社会路一带街巷门牌给省会警察局的指令,当时南北向为社会北路,社会北路南部挨着粮道巷自东向西为社会一路、社会二路、社会三路、社会四路;而按指令所附《陕西省会警察局第六分局管区新编街巷门牌数目表》,其中社会北路原称粮道巷东西街,社会一路原称粮道巷后街,社会二路原称社会路东街,社会三路原称社会路中街,社会四路原称社会路西街。是社会路之得名,当不太晚。此中演变,志中只有“社会路”条称:“1941年取名社会三路”, “社会北路”条称“40年代已形成街巷”,证以1939年5月西京建委工程处所绘《西京城关平面图》,时间大致不差,惜乎言之太简,而“社会一路”“社会二路”居然只字未提。
四一、所巷 《地名志》第114页:“1968年改为社会三巷,1981年恢复原名。” 按:两个时间都不准确。据市人委更换街巷名称的通告,其改名(实际是并入)“社会三路”的时间为1966年9月15日;据市革委会恢复习惯名称的通知,其恢复原名则在1972年4月24日。志中不仅时间全部误植,还把“社会三路”误成了“社会三巷”。
四二、莲湖巷 《地名志》第114页:“1961年因紧靠莲湖公园而得名。” 按:时间不对。据西京建委工程处所绘《西京城关平面图》,此处1939年已有“莲湖巷”之名。
王民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