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长城:长城一向被认为是中原地区用以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防线,令人意外的是,
最近在南方的湖南凤凰县也发现了极少见于史端的苗疆长城。
哺育了沈从文、黄永玉等艺术大师的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县,从北京等地请来了考古
专家、文化名人,对凤凰古城进行全面考证。其中有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长、
长城学会副会长罗哲文。来到凤凰古城后,罗等人对绵延几百里、当地人称作
“边墙”的古长城遗迹产生了浓厚兴趣,对它进行了详尽调查考证,作出了此“边
墙”实是中国南方苗疆长城的鉴定结论。经专家证实,凤凰发现的苗疆长城始建
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全长190公里,北起湘西古丈县的喜鹊营,南
到贵州铜仁境内的黄会营,其中大部分在凤凰县境内贯穿而过,大致经过新凤凰
营、阿拉营、古双营、得胜营、镇溪营、振武营。城墙高约3米,底宽2米,墙顶
端宽1米,绕山跨水,大部分建在险峻的山脊上,沿途建有800多座用于屯兵、防御
用的哨台、炮台、碉卡、关门,当时沿线一般驻有4000-5000人的军队,最多时
曾增到7000人左右。明朝,湘黔边境的苗人被划为生苗和熟苗,生苗是不服从朝
庭政府管辖的少数民族,他们因不堪忍受政府的苛捐杂税与民族欺压,经常揭竿
而起。为了安定边境地区,镇压反抗,明朝廷拨出4万两白银,在生苗与熟苗之间
修筑起了长城。清朝统治者后来也对苗疆长城作了部分增补修建。也许由于南方
少数民族的军事实力不如北方少数民族强大,苗疆长城也就没有修筑得像北方长
城那样雄伟壮大,所用石块只有北方长城的1/10到1/6大小。明清以来,苗疆长城
上的石块不断地被当地人拆去建房、垒坎。今天我们只能看到时断时续的城墙和
一些保存完好的城堡。苗疆长城到底还保存了多少,目前还没有人沿线调查统计
过。罗哲文称,他搞长城研究50年了,以往历史学家只是在历史文献的记载中知
道中国南方也有长城,但许多人皓首穷经也没能找到它客观存在的一星半点证据。
他认为,说苗疆长城是中国长城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存在任何争议,应和北方长城
一样加入世界文化遗产之列——他进一步指出这仅仅是一个有关行政手续的问题。 熊希龄故居:熊希龄堪称一代奇才。十五岁中秀才,十六岁中举人,十九岁中进士,
二十一岁点翰林,四十三岁(1913年)任北洋政府国务总理。熊希龄为官数十载,
兴教育办实业图维新,卓有建树。
熊希龄清同治九年(1870年)出生于凤凰。故居在古城北文星街的一个小巷里,
东去不足200米便是秀丽的沱江。故居总占地面积800平方米,是一座由堂屋、卧
室、厢房组成的平房建筑。出堂屋正门有一小天井,厢房数间环之。门、窗、墙
大部分为木结构,其上或雕花或绘图案,造型大方,做工精美。房屋不大,但结
构精巧,虽封闭而不死、敞放而不乱,是典型的苗族古代建筑格式,极富苗族情
调。
熊希龄在这栋小四合院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故乡的山水孕育了他刚直不阿、愤世
疾俗的个性;苗族传统的家教养成了他正直善良、乐于施舍的秉性。走入社会的
熊希龄,青年时代怀报国之志,为国为民奔走呼号。清末与梁启超、谭嗣同等致
力维新,创办《湘报》,组织延年会、南学会;民国初年先后任财政总长、内阁
总理等要职;1919年积极投身于"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在北京香山创办"北京
香慈幼儿院"并自任院长,济贫抚孤,收养无人认领灾童及各地贫困儿童千余人。
此外,先生还担任顺直水利委员会会长,中华教育会会长等职;1925年发生五
卅惨案,激于义愤,熊希龄在京发起组织"沪案失业同胞救恤会",集聚天安门,
由先生主祭,追悼死难者,会后结队游行,队伍达10万人;1927年,李大钊遇
害,熊希龄不计个人安危将李夫人及两个子女接到香山保护,后转送中共地方党
组织;1931年"九.一八"事变上海沦陷后,先生以世界红十字会中华总会会长身
份设立临时医院四所,难民收容所八处,救出伤兵千余人,难民15万余人。
熊希龄一生忧国爱民,一身正气。1937年逝世于香港,逝世时库无钱银,身无
长物,丧葬全凭毛夫人借贷。逝世后暂葬香港,1991年迁厝北京香山熊氏墓园。 沈从文故居:世人知道凤凰,了解凤凰,是从沈从文开始的。1902年12月28日,我国著名作家、
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诞生在凤凰古城中营街的一座典型的南方古四合院里。四合院
是沈从文先生曾任清朝贵州提督的祖父沈宏富于同治五年(1866年)购买旧民宅拆除后兴建的,
是一座火砖封砌的平房建筑。四合院分前后两进,中有方块红石铺成的天井,两边是厢房,大
小共11间。房屋系穿斗式木结构建筑,采用一斗一眼合子墙封砌。马头墙装饰的鳌头,镂花的
门窗,小巧别致,古色古香。整座建筑具有浓郁的湘西明清建筑特色。二十年代就蜚声文坛,
被誉为“中国第一流的现代文学作家,仅次于鲁迅”(金介甫Jefferey C.KinKley著《沈从文
论》)的沈从文先生在这里度过了他充满奇色彩的童年。 西江苗寨介绍:
西江苗寨位于贵州凯里的东南,从雷山路口折向东北,位于雷公山东北面,距州府凯里39公里。是
全国最大的苗寨,有5600多人,1250多户。所以称为“千户苗寨”。西江,是苗语“鸡
讲”的音译,意思是苗族西氏支系居住的地方。世居者均为苗族,自称“嘎闹”。西江苗寨位于
雷山东北36千米处。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
直连云天,白水河穿寨而过,将西江苗寨一分为二。
西江苗寨,全寨苗族占99%。黎平肇兴侗寨有900多户 人家、3800余人,故有“侗乡第一寨”
之称。全寨有5个家族,每个家族有一座鼓楼,共5座鼓楼、5座花桥、5座侗戏楼,这些极富侗族
建筑特点的建筑物至今保存完好[1]。
在西江苗寨可以享用苗家风味特色晚餐,席间接受苗家少女飞歌敬酒,在苗家吊角楼美人靠
(凉台栏杆,苗家称为"美人靠")上观千户苗寨万家灯火。还可以观赏铜鼓芦笙表演,晚上可宿苗家
吊脚楼。
西江苗寨,全寨有溪沟四条,分别汇入西江。河水自南向北环绕寨脚而过,将寨分为二:河
北面是平寨、东引、羊排;南面是水寨、乌嘎、也好、南贵。河水灌溉沿溪的农田,流至挂丁河
注入清水江。河上有一座水泥桥,沟通南北;还有一座公路桥。为栏杆型水泥桥,是寨内老少憩息、
聚会和留客的地方。桥边竹林青翠,桥下流水潺潺。西江苗寨四周被枫香树、杉树和青松围绕。
西江苗寨人民向来好客。节日或平时,客人来到苗家,全家老少都热情接待。主人双手捧来
一碗碗香喷喷的米酒,敬给客人喝,以示对客人的欢迎。若遇节日请酒迎客,礼节更十分隆重。日
常饮食,以酸、辣、甜等食品为主。按季节备有酸菜、糟辣子、腌鱼、腌肉、腌笋子、腌蕨菜。
鲜鱼煮酸汤,味美可口。每逢苗年,家家都做甜酒,煮冻鱼款待客人;还喜欢上山采摘野菜,龙爪菜
(蕨菜)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一种野菜。 民族服饰鲜艳夺目,花色品种多样。女青年节日盛装,头戴
银花、银梳,别簪银角,包银围布片,戴耳环,项挂三至四只花纽式银项 圈;还有的着古式盛装,穿
大花便衣(衣角、衣肩、衣袖都订上各式银花片)、黑绉裙,外系二十四条花带和大花围腰;手上
戴三四只银手镯,全身打扮得银光闪闪。
西江苗族妇女自幼喜欢绣花。有绉绣、平绣、叠绣和贴绣,龙以绉绣驰名。绉绣是用八股、
十股或十二股花线织成各色花带,然后绣上花、草、鸟、鱼、虫、兽等图案,订在衣领、衣袖、
衣角、背带上,富于立体感。西江银饰制作工艺精湛,驰名省内外。 西江被人们誉为“芦笙的故乡”。农历六月“吃新节”,十月苗年“芦笙节”,男女老少
着节日盛装,齐集芦笙场,踏看芦笙曲起舞。
贵州从江旅游介绍 从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主要以苗、侗、壮、瑶、水等少数民族为主。从江旅游
资源丰富,有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高增乡小黄村,被称为“世
外桃源”的高增乡占里村,被国家列为重点保护文物的往洞乡增冲鼓楼;有贯洞龙
图一望无际的十里柑园,具有神奇疗效的瑶族药浴,四寨河游乐园,都柳江黄金旅
游线,以及民族风情浓郁的花炮节、龙舟节、斗牛 节、盘王节、牯藏节、柑节等。
从江县城被都柳江一分为二,两边都只有1条街道,东岸为老城,西岸则被新建筑
统治。县内基本没什么看头,惟一可看的是端午节的赛龙舟和大集市,不过从江管
辖的民族村寨中青石小道交错纵横,花桥鼓楼交相辉映,吊脚木楼鳞次栉比,水车
水碾悠然转动,鸡鸣狗吠此起彼伏,置身其间,自是别有一番风味。所以从江县绝
对是参观周边民寨的大本营。 |